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什么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洋思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一、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

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二、洋思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洋思中学创办于1980年,创办之初是一所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联办初中。

当时的“洋思”被称为“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只有两排平房九个班级;如今的“洋思”占地100多亩,学生3200余人,教师390多名,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取得奇迹般的成功。

洋思中学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国名校”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我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进行了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到90年代初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我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主要途径。

这种教学模式切实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先教后学(练)”无效、低效的状况,实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语文课上,老师揭示学习目标后,即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走进文本,自我思考、研究,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开展“兵教兵”,就疑难问题共同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走出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归纳、提高,有特殊上升到一般,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理化课上,先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规律,最后利用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及时解决作文中的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

复习课上,更有利于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可一课时一个循环,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循环。

如复习某单元,可这样操作:第一课时,基础知识调查;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第三课时,针对问题综合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先考后教”,这种方法对毕业班的复习更有效。

试卷评讲课上,老师根据阅卷时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解决共性的错误,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最后针对共性的问题用类似题目进行巩固,至于个别问题则让同桌、前后讨论解决,特差学生的问题个别辅导,切忌从第一条讲到最后一条或放连环炮似的报答案,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灵活地进行。

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环节“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揭示学习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彻底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后教”环节(1)明确教的内容。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

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当堂训练”环节要保证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及时批改,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

三、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绝对不能将之模式化,变成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这样,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机与活力,达到高效。

1、切实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

为确保备课充分,预设到位,我们采用了“自备”—“研备”—“改备”的方式。

“自备”,就是自行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拿出教学预案,这相当于“先学”。

“研备”,就是在“自备”的基础上,学科组老师之间所进行的相互研讨,这一过程必须真实而有效,通过研讨首先要解决各自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必须达到“六个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这一过程相当于“后教”。

“改备”,就是在“研备”的基础上,老师针对本班实际所进行的“回备”,对“研备”内容进一步研究,改正“自备”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事实上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我们认为,教材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五分钟就能学会了。

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是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只有让学生围绕问题、目标和任务自学,才能真正把握要领,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

暴露问题后,也不是教师着手讲,而应该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表面“无为”了,讲少了,实际上促进了学生的“有为”。

所以,课堂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占了大部分,教师讲得很少,一般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

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3、评课标准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

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做到了三个“转向”:(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

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是否人人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

这样,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