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学后教_以学定教浅析

先学后教_以学定教浅析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浅析一、什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实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能够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所以,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其实书本上绝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

但自学并不但仅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自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二、怎样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揭示学习目标后,即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走进文本,自我思考、研究,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展开“兵教兵”,就疑难问题共同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走出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有的疑难问题,归纳、提升,有特殊上升到一般,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即时解决作文中的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

复习课上,更有利于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可一课时一个循环,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循环。

如复习某单元,可这样操作:第一课时,基础知识调查;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同时实行适度的拓展、延伸;第三课时,针对问题综合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先考后教”巩固,至,这种方法对毕业班的复习更有效。

试卷评讲课上,老师根据阅卷时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解决共性的错误,实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最后针对共性的问题用类似题目实行于个别问题则让同桌、前后讨论解决,特差学生的问题个别辅导,切忌从第一条讲到最后一条或放连环炮似的报答案,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灵活地实行。

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环节“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揭示学习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即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实行调查,彻底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实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后教”环节(1)明确教的内容。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

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协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当堂训练”环节要保证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水平;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即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即时批改,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

三、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绝对不能将之模式化,变成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这样,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机与活力,达到高效。

1、切实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

为确保备课充分,预设到位,我们应采用了“自备”—“研备”—“改备”的方式。

“自备”,就是自行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拿出教学预案,这相当于“先学”。

“研备”,就是在“自备”的基础上,学科组老师之间所实行的相互研讨,这个过程必须真实而有效,通过研讨首先要解决各自在备课中存有的问题,最终必须达到“六个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这个过程相当于“后教”。

“改备”,就是在“研备”的基础上,老师针对本班实际所实行的“回备”,对“研备”内容进一步研究,改正“自备”中存有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仅仅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只有让学生围绕问题、目标和任务自学,才能真正把握要领,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

暴露问题后,也不是教师着手讲,而应该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表面“无为”了,讲少了,实际上促动了学生的“有为”。

所以,课堂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教师讲得很少,一般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

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3、评课标准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

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行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三个“转向”:(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

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了多少(学生使用新知识的水平、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促动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实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是否人人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

这样,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会学,水平持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升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水平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了形式主义、花架子。

对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模式的几点看法: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水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

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

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

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要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不能简单地模仿,否则往往效果不佳,会半途而废。

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点上改革是不行的。

在学习了杜郎口经验后,我们不应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我们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水平,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

很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

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

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点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