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思想史重点
第一章早期管理思想
1、马基雅维利人物简介及主要贡献(性恶论、四项领导原理)
2、亚当·斯密人物简介及主要贡献(经纪人假设、分工问题、劳动分工与财富的关系、控制职能、计算投资还本问题)
3、萨伊的主要贡献(分工理论、共同劳动的思想、劳动报酬理论)
4、大卫·李嘉图(群氓假设)
5、查尔斯·巴贝奇(分工思想、工资加奖金的报酬制度、对科学管理的建议)第二章科学管理理论
1、麦卡勒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职责分工,等级划分,授予权力,权责匹配;建立报告制度,有效沟通;建立组织结构图)
2、普尔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四项原则(明确的组织结构、通讯联系系统、情报资料管理制度、新型的领导方式)
3、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实验总结:a、搬运铁块试验 b、铁砂和煤块铲掘实验c、金属切削实验
假设前提:a、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劳资矛盾,需要科学管理;b、经济人假设忽视人性的特点,需要关注人性;c、科学管理使单个人提高效率。
基本要点:a、合理确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b、挑选一流的工人;
c、标准化原理;
d、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f、实行职能工长制;
g、例外原则;
h、管理哲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精神革命。
4、甘特(工作任务加奖金的工资制度、对职工进行培训、甘特图、企业的社会责任)
5、吉尔布雷斯夫妇(提出了动作研究和动作经济原则、疲劳研究、认识到工人工作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6、埃默森(十二条效率原则、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7、库克(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大学管理、市政管理,重视人的因素)
第三章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法约尔——工业管理理论之父
A、管理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身体、智力、品德、一般文化、专业知识、经验
C、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D、14项管理原则
评价法约尔(全面)
2、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权力的分类、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明确的组织目标、明确的职能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链条、专业的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业务处理和传递以书面文件为准)
对官僚制的评价
3、厄威克(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组织的八原则原理;组织设计)
4、古立克(管理职能系统化POSDCORB: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5、古典管理理论的评析
优点:a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为现代管理轮奠定基础;b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以及组织结构优化
缺点:a、仅仅注重经济人假设把人当作机器;b、没有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
c、只注重生产率,忽视消费和市场;
d、虽然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原则,但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层次
第四章行为科学理论
1、蒙斯特伯格:a、对人进行研究,心理学应用于工业领域,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b、科学管理涵盖工业心理学,相辅相成;c、研究工业心理学,主要研究疲劳、职业指导、考核和工作安置。
2、丹尼森:a、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通过提供职工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b、主张自下而上的组织设计方式;
c、创办交换管理信息的组织;
d、积极参加美国和国际的管理运动。
3、谢尔登:a、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b、企业的社会责任才;c、管理的整体性;
d、管理的职能划分。
4、梅奥:《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
A实验阶段:a、车间照明实验,实验表明照明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b、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实验表明工人之间社会关系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态度,对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影响。
c、大规模的访谈实验,表明管理者要关心工人,使员工具有归属感;d、电话线圈装配的群体实验,表明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B主要贡献:a、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5、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A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a、生理需要b、安全的需要c、社交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评价: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和逐渐的得到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容易满足,越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率越小;人的需要满足之后,在对其进行激励就没有作用了。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7、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8、奥尔德夫的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发展需要。
9、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0、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2、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13、韦纳的归因理论
14、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5、沙因的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16、莫尔斯和洛尔施的超Y理论
1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18、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19、利科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20、斯托格蒂和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
21、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22、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现代管理论丛林
A管理过程学派
1、穆尼和赖利:主要观点a、组织的意义b、组织的效率原则:协调、等级、功能、功能主义的参谋制
2、孔茨和奥唐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3、纽曼:管理职能—计划职能分为三种:组织目标、专门计划、长期计划;调节资源的职能;协调职能归入人事指挥。
4、拉塞尔·戴维斯:计划、组织、控制。
B社会系统学派
1、巴纳德—主要贡献
A作为协作系统的组织:组织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
组织的三要素:组织的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息沟通。
B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系统;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必要的努力;提出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C组织的权威理论:权威取决于命令是否被员工接受。
D组织的决策理论:决策的主体;决策的起因;决策的要素。
E决策的平衡理论:内部和外部平衡
C决策理论-西蒙
A决策的过程:收集情报阶段;制定行动方案阶段;选定方案阶段;全方位考察评价方案。
B决策的满意原则和合理模式:经济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决策人模式。
C决策的分类与决策技术:程序化决策和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D决策的集权与分权
D系统管理学派
A一般系统理论:贝塔朗菲、威纳、博尔丁
B系统管理论:系统观点:目标与价值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
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系统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
步骤包括:确定系统目标;收集情报,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对方案进行数量和质量指标的分析;综合分析,选定最优方案;实施最优方案及反馈信息。
系统管理:坚持四个中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以责任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E权变管理理论
A权变管理论的基本思想:研究经营内外环境和企业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论。
B组织结构的权变理论:伍德沃德提出工艺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论。
劳伦斯: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的权变论;
C领导方式的权变理论: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影响领导好坏的‘情境三要素’——领导与领导者的关系;工作任务的结构;领导者所处职位固有的权力。
领导规范模型理论--弗鲁姆提出领导效率高低取决于各种权变因素,领导行为应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随时变动。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提出不成熟--成熟理论(四种)
目标——途径理论豪斯提出通过激励下属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途径方法。
F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戴尔、斯隆)
A管理的性质和任务,管理上的三种任务,获得经济上的业绩;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在获得经济效用中的作用;承担企业组织对社会应当承担的必要责任。
B管理者的职责:设定工作目标;根据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员工;衡量工作成果;使员工和自己得到发展和成长。
C管理技能和目标管理:四项管理技能包括制定有效的决策;有效的进行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恰当运用核查和控制;正确运用科学分析的工具。
目标管理(重点)
D管理的组织结构:七个条件:明确性、经济性、远景方向、决策、理解本身的任务和共同的任务、稳定性和适应性、永存性和自我更新。
五种结构:职能制结构、矩阵制结构、联邦分权制结构、模拟分权制结构、系统结构。
G经理角色学派
A经理人员的角色理论 B经理人员的类型理论 C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H管理科学学派
第六章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A战略管理理论
1、钱德勒:结构从属于战略;对事业部制的评价;对职业性管理人员的重视。
2、安索夫——战略管理之父
企业战略规划理论:企业战略构成的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和市场范围;企业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效果。
战略管理理论:环境干扰、组织、战略取向。
3、安德鲁斯:战略规划过程分为: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的制定、战略的评估与选择和战略的实施。
战略要素包括:市场机遇、企业能力、企业愿景、企业的社会责任。
Swot分析
4、波特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