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词语——理解散文的基石理解文章是从理解词语开始的,高考散文阅读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的具体含义。

二、句子——散文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1.重要句子的类型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2.体会句子的含意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三、表达艺术——散文写作的规律、方法散文的表达艺术,从广义上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上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

答题策略(一)、体会语句的含意1.两大考查类型(1)体会词语的含义。

(2)体会句子的含意。

2.理解词义的三个“联系”一个“依托”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技巧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需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这一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

在《荷塘月色》中,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

因此,“颇不宁静”这个词语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依托修辞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思维轨迹图: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3.理解句意六法理解句子的含意,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层义体味其内涵。

具体来说,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我们稍微变通一下。

【特别提醒】①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有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

②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4)看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5)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6)抓句子主干,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①对较为复杂的单句,可通过理清文句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文句句意的目的。

②对复句来说,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答题思路:第一,判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二,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第三,联系文中的重要词语,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第四,综合上述信息,整合答案。

(二)、品味表达艺术1.四大考查类型(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3)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4)谋篇布局,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后呼应等。

2.四步骤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1)明确类型,遵循程序。

(2)把握角度,具体分析。

(3)使用术语,表述准确。

(4)摘取词句,筛选整合。

【拓展延伸】如何组织散文表达技巧题的语言:(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

当然,找出来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2).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回答,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

(3).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一点对于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得分较低的题目,解答散文阅读题,除了掌握上面的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树立整体意识散文的主旨是贯穿散文的一根红线,解答散文题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2.结合上下文语境详略、衬托、虚实、呼应、悬念、线索等写作技巧,都与上下文语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结合文章题材、体裁、作家的写作风格文章题材、体裁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也对表达技巧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4.依据赋分,分条作答(1)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2)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5.组织语言,认真誊写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填写。

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剪得秋光入卷来王清铭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了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对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下降而荡然无存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

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

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副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

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

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

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后面一句“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分析。

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2.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精彩语句的能力。

先表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运用了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

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客观因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主观原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

(意思对即可)4.文章以陆游的《秋思》中的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