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散文文本阅读任务十八赏析艺术之美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散文文本阅读任务十八赏析艺术之美

任务(十八) 赏析艺术之美,抓住手法语言任务情境赏析散文手法美和语言美一直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建立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答题的两个环节:指出所用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但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判断不准、切入不全、不会分析表达效果等问题。

因此,二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记忆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清单,另一方面要在审题答题的各个环节上加强训练,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赏析水平。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杏花村访酒梁衡①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

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

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②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

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

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

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③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④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有“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

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

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

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⑤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

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

院心有古井,有假山。

山下有水,有草。

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

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

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

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

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⑥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

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1.文章第④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如“浅淡的黄色”“一阵清香”“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从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受角度描写,细腻生动。

(2)如“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运用通感,以视觉来描写嗅觉,写出了汾酒的清香四溢。

(3)如“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通过人们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汾酒的美味与纯真。

(4)如“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运用联想,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将“竹叶青”酒的清纯色泽写得可知可感。

(5)如“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运用比拟,化无形为有形,写出酒的清香无处不在。

(写出三处即可)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了本文的文学色彩。

在乎山水之间也”,化用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1) 答案.(2)与前文“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相照应,形成递进,深化了文章主题。

(3)强调除了酒以外,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更值得品味、依恋与凭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时,西河的名气,好大好大,大得不要说听,就是现在想一想也是不可想象。

青弋江以传世的清纯,恰似一匹锦缎,在皖南青葱的大地,漫游成一派卵石铺底、蝶花簇拥、流云翔鱼、蒹葭苍苍的诗经意象。

西河,正是这匹锦缎被风绾扣的一个标点。

青弋江流过西河,一位美人已然完成从少女到成熟的蝶变。

上游的排筏,推拥着茶叶、石斛、笋衣、皮毛,一声欸乃,从黄山脚下,遥迢而来,汇集西河;下游的火轮,满载着洋布、洋火、洋油、食盐,几声突突,从长江口岸,破浪而上,泊聚西河。

西河,以一副经世的俗套、老到与襟怀,上下兼顾,左右逢源。

山里江外,易货换物;火轮排筏,各得其所。

而最得便宜的,就是这占尽地利的西河。

凭借一道渡口以及拾阶而上的码头,聚拢天下商贾,任他们在这里攫名取利,由他们在这里尽享温柔,最后使他们直把西河当故乡……这就是西河之渡!想当年,精明而勤苦的徽州商人,穿峡谷,过险滩,行至西河,初见渡口,是多么的兴奋难抑啊!站在高高的河堤,在初春的煦风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江流涌浪,河阔水深,排筏接龙,火轮争先,商贾竞市,游贩穿梭,画舫隐现……他们初见渡口的兴奋,此刻已化作万丈豪情在胸中涌动。

他们决定留下来,把根扎下来,而且他们不愿跨过河堤——河堤的那边,看不见舟楫的梦想,赢不了渡口的先机。

他们用目光勘测河堤,他们用脚步丈量河堤。

他们用包袱里所有的金银,换取了远在河堤那边当地土著的首肯与崇拜。

他们用竹竿与卵石标示出土地的界线,他们开始在这渡口之畔的河堤上,开挖出第一道地槽,安稳了第一块石基,他们要在这河堤之上,把敢为天下先的徽商种子再次种下!便有了这被六百年日月星光洗濯的西河老街。

老街的房舍、门槛都在街道之下。

有的,大约要跨下三五步;还有好些,雕砖门楣也深深跌入街面以下。

这都是六百年来,徽商与大自然对峙共生的杰作啊!从黄山绝壑一路奔泻而下的青弋江,每到五六月的汛期,总是雷雨倾盆,山洪暴发。

这是温顺的青弋江内心深处激情的演绎与释放,这是一条发源于高山之河与生俱来的雄伟气质。

河床,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淤升;河堤,因之而年复一年地抬高。

河堤上的门槛,也就因之而一年一年一寸一寸地被低下去。

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徽商,这个被冠之野骆驼品性的一群,他们的心性,又岂是随便就会屈让的。

结果,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时间的较量,徽商逐梦西河古渡的艰辛与荣耀,跨越六百年漫漫时空,以实景的形式,在这初春脉动的光影里,舒缓节奏,娓娓道来,渐次回放……(选自罗光成《西河之渡》,有删改)3.西河的兴盛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答案①运用铺陈、对偶语句;句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

②用词上质朴与典雅交融,显得洗练而不落俗套。

③精选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突出西河商旅繁盛的情形。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两次描写“青弋江”,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前者着眼于青弋江诗性而古老、清纯而灵动的平日风光图,语言优美而富有画面感;后者落笔于青弋江倔强而雄伟、激情而凶险的江河汛期图,语言雄浑而满蕴感慨,使得作品意境优美,摇曳多姿。

②前者渲染“秀”,后者突出“雄”,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侧面映衬出生活于这方水土的徽商的执着与坚韧。

③前后自然景物的描摹,将景与人有机相连,使作品走向纵深,更好地表达散文的主题。

诊断内是否存在问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是否能辨析“表达特色”“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概念术语?技巧知识是否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网络?审题是否能把握赏析题的审题要点?是否清楚赏析题的带题阅读该如何读?文本阅读是否了解答赏析题的两个主要要求?答题是否把握了判断与分析的要点?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1.常见提问方式(1)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修辞特色)。

..........△△(3)最后一段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这三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5)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对比)的手法表现×××,试作说明。

......△△(6)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7)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段文字。

....△△(8)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9)这几段文字是如何塑造××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审题要点△2(1)答题要求:凡有“赏析”“分析””“如何写”“说明”等字样的,均要用完整的步骤来回答,即指明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

(2)赏析角度:凡有“表达特色”“精妙之处”“如何写”等字样的,均要求多向赏析,即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切入赏析;题干中如有“修辞特色”“描写”“语言”“表达方式”“人称”“结构”“对比”等字样,均要求定向赏析,即只能从题干规定的角度赏析,不能从其他角度切入。

(3)赏析范围。

明确要求赏析文字的范围,它往往暗示赏析的方向或角度。

“画线句子”,一般优先从修辞方法、描写等手法切入;大的段落可以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全文范围,优先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切入。

(4)赏析提示。

如题干中有“请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文字,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它多半暗示结构方面(如照应等)或较特殊的手法(如反衬、联想等)。

1.定点精读为主赏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局部画线文字。

从答题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

定点精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要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要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2.适当延展阅读为辅所谓适当延展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给定句子的前后句,甚至前后段,加深对画线句段理解的阅读。

因为有些手法不能仅着眼于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而是要结合其前后的信息,才可以更准确地判定。

比如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仅从所给句子或段落入手很难把握准确,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