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考试重点归纳政治的含义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道德政治观——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代表人物和观点:孔子,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代表人物和观点:法家韩非,主张政治之道的主要内容是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立开来;德国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3)管理政治观——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代表人物和观点:孙中山先生以公众管理来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美国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是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以及个人和群体对这种政治理所具有的控制力的相关的制度安排。
”让.布隆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做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
”(4)决策政治观——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代表人物和观点:这一观点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美国哈德罗.D.拉斯韦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怎样获得了”尊重、收入、安全等社会价值,从而对于政治分配社会价值的阐述和确定更加明确。
(5)神权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代表人物和观点: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权政治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安排的,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黑格尔认为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实现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首先,政治学以组织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15-16宗教改革运动,使得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应运而生。
代表: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法国的博丹,《君主论》《共和六论》马基雅弗利和博丹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如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国家。
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这个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1880年,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政治学由此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政治实证的测量和分析,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
特点: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5、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
缺陷:1、就其政治分析途径来看,往往夸大某个研究角度或分析途径对于政治研究的意义,这就使它们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同时,这些方法虽然以某种政治现象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可是却缺乏对该现象本身性质和形成原因的分析,缺乏该对象与其他政治现象的关系的深刻分析和说明,这就使它们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2、就其分析模型来看,这些模型在政治现实性上基本是参照西方政治体系创立的,因而带有很强烈的西方本位主义;它们进行的大多是衡态分析,因而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由于它们简单搬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而忽视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因而具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3、及其分析技术来看,由于实证调查不可避免地受调查研究者的价值和立场的影响,受到其研究设计技术与价值中立意图之间紧张关系的纠缠,受到政治生活变化的影响,受到所研究课题的限制,因此,其作用又是有限的。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
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出发,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研究客观事物。
辩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
2、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统一的基础。
3、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的基础。
4、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
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权力就是在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中,权力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4、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5、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1、指令方式2、压力方式3、规约方式4、说服方式5、奖励方式6、处罚方式7、暴力方式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自由权参政权诉愿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自由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诉愿权政治统治是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根本现象。
所谓政治统治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居优势地位的人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其他人的支配与控制。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指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对于政治统治行为的心理认同、忠诚与遵从以及政治统治在社会中获得正当性的资格与权利。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治统治如何以及能否在社会范围内以价值观念或建立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规范所认可的方式进行有效运行;二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同意。
正是这种认同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实际是对于政治统治心理基础的培植和巩固。
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解决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利益,承担公共职能,实施对社会的管理。
关于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1)政治规划(2)政治决策(3)政治组织(4)政治指挥(5)政治监督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主要有:1、社会共同体说2、管理劳动说3、国家契约说解释见上4、国家要素说人民土地主权(政府)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阶级矛盾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特殊性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国家的历史类型更替规律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垄断资产阶级政治军事寡头会公然抛弃资本主义民主制,以恐怖的极权统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
法西斯国家一般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最残酷、最野蛮的方式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法西斯信仰或种族优越论控制社会思想;以疯狂地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其典型代表是20C30S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福利国家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国体的反映和实现2、国体与政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3、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国家选择政体的影响因素:国家的阶级本质具体的历史条件阶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构成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体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
1、君主政体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
按照君主的实际权限,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
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议会君主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有国家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