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基础》课件


7.指导防病养身
❖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 转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顺应四 时,调整阴阳,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春、 夏季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 冬季阴气充盛,则要注意“秋冬养阴”。维 持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不致使阴阳偏盛偏衰, 是防病养身的根本所在。
第2节 五行学说
目标检测题
❖ 中医学历史上有代表的医家和主要著作有哪 些?
❖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1章 阴阳五行学说
❖ 学习目标
牢记阴阳及五行的概念 说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1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既可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 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
❖ 辨证论治
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理、法、方、 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小结
❖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 《内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著作奠定并完善 了中医学理论,以扁鹊、华佗、张仲景、金 元四大家为代表的著名医家为中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历经几千年久盛不衰,其基本特点 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 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生热、 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 载物、生化的特性。“金曰从革”,金具有 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 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 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6.归纳药物性能
❖ 中药的性能也可用阴阳来概括。如寒凉药属 阴,温热药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 辛、甘、淡者属阳;具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 具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治疗疾病,要结合 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恰当选用药物。如 阳盛热证,选寒凉之药以清热;阴盛寒证, 则选温热之药以祛寒;阴虚之虚热证,选凉 润药物滋阴清热,阳虚之虚寒证,则选温补 药物壮阳散寒等。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 的“喜”志有关。
❖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经汗孔排 于体表之液体。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 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又有“汗为心之液” 之说。
(二)肺
❖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体合皮,其 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 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大 肠与肺,相为表里。
五行学说还用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及 其内在联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既可以说明生理状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 系,又可用以说明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传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 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活 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 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 的变化。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和五脏生克关系的异常 变化有关。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 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控制其传变,以达 到治疗目的。
小结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阴阳学说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 消长、阴阳转化等内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五 行说说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这种五行之间 的生化克制,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 动变化,当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现象遭到破坏 之后,可以出现异常的相克现象,即相乘和相侮。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 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能够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 1.相生 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 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 2.相克 有相互制约、抑制、克伐之意。五 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图



表示相克 表示相生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中医学发展概要
❖ 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问世 。
❖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收载药物365种 。
❖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 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六 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 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学辉煌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对性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
❖ 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
❖ 阴阳消长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 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 中。
❖ 阴阳转化
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方,可 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
2.主神志
❖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全身脏腑组织、形 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等心理 活动的功能。
3.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 脉是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 统属于心。
❖ 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 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 之苗”。是指舌的变化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 态。
1. 主气司呼吸
❖ 司呼吸即是指肺气主司人的呼吸运动,肺主 气的生理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对气的主宰 作用 。
2. 主宣发肃降
❖ 宣发,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5. 确立治疗原则 6. 归纳药物性能 7. 指导防病养身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 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 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
❖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 又是其中的总纲,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 证、寒证、虚证属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 阴阳。如望诊见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 诊听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问诊口渴 喜冷饮者属阳,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者属阴;切诊脉 浮、数、滑、实者属阳,沉、迟、涩、虚者属阴。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5.确立治疗原则
❖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成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因阳热 太盛耗津伤液者,可用寒凉药治其热;阴寒太盛损 伤阳气者,则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若阴虚不能潜阳而致阳亢者,应滋 阴以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应助阳 以消阴,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总之, 调整阴阳失调的基本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 不足” 。
(一)心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 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 络属于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血脉
❖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
❖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 ❖体现心有生血的功能。
心主脉
❖是指血液在脉管内循行,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 脏和脉管有规律的舒缩,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循环。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 立统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凡组织 器官和气血津精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 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机体功能则属于阳。 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 (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要消耗 一定的能量(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目标检测题
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 简述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 3. 按照五行的特点对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器官进
行归类。
第2章 藏 象
❖ 学习目标
描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记住气的分类、组成及气血津液的来源。 说出气和血的功能。 描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
❖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 古代的解剖学认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奠定 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而且直接促进了 对部分内脏功能的认识。二是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医疗实践。三是古代 哲学思想的渗透,主要为阴阳、五行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