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相应)
(1)人依赖于自然界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食(音饲,给予)人以 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不能离开、独立于自 然界外而生存。
(2)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年周期—气血的运行、津液代谢。如“天暑衣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五、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为:整体观 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观点。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 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具体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形体结构上的整体性
人体任何一个结构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 存在。 (2)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人体任何一个生理活动都是整体配合的结果。 如心主血脉依赖肺主呼吸的配合。
(3)病理变化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把局 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 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 的影响。
(3)《伤寒杂病论》张机(仲景)—创立辨 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后
分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金匱 要略》(脏腑辨证论治内伤病)。载方269首,奠 定了中医学方剂学基础。后世尊其为“医圣”,书 为“方书之祖”。[法、方]
(4)《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首次提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药]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由《素问》、《灵枢》两
部分组成。[理]
(2)《难经》扁鹊— 独取寸口、命门理论。[理]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
称为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金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
元人
四 大
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家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
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3、明清时期
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 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月周期—气血运行。女性月经 日周期—阳气的昼夜节律变化。“阳气一日而 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 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寤寐节律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江南气候湿热,其民腠理疏松,体质偏弱。 西北气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体质较强。 水土不服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条件)
(1)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2)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临床验证 (4)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5)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编著的《脉经》—— 现存最早的脉学 专著
晋·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 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产生季节性多发
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 暑病等。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 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 以旦慧、昼安、的生 活习惯相关。如瘿瘤、克山病、血吸虫病和 一些癌症(食道癌—林县)。
药物学的发展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 11096首,图文并茂,采用自然分类方法,是我 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东方 巨典”。 温病学派的创立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并发展了瘀血致 病的理论。创立六大逐瘀汤。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进步对人的影响 利—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平均 寿命延长; 弊—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 (2)社会的治与乱对人的影响 战乱——瘟疫;伦理——疾病(A I D S) (3)个人地位的变迁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 “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