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莞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邓文森
摘要: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市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
东莞目前发展模式存在很多隐忧,需要对东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总体上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今后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市各级干部面前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对东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所认识和把握,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并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贯彻落实“三创”发展战略,对东莞未来经济发展取向作出科学的选择。
一、现行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东莞发展模式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但我们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东莞发展模式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市耕地面积1183926亩,其中水田934661亩,旱地249265亩,至2004年只剩下耕地面积489448亩,其中水田423123亩,旱地66325亩,耕地总共缩减近70万亩。
东莞由一个商品粮主产区变为大量消耗粮食的输入地。
在消耗大量耕地的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山林地。
(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恶化。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乡的大批建材和造纸企业,其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直接危害到香蕉、水稻等作物生长。
据1990年市环保局、外经贸局作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当时全市3000多家外资企业每天排泄的工业垃圾就相当惊人。
而今天,各镇区的垃圾填埋场纷纷暴满告急也是不争事实。
工业排放的废水直接污染江河湖泊。
市中心区的东莞运河由改革开放前的饮用之水变成现在的“黑龙江”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据统计,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8家工业企业(含个体小工厂),而且工厂不断增加,人口不断澎涨,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企业正面临招工困难,同时给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带来巨大压力。
二、影响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两种发展取向
我们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由农村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变。
就目前来说,制约经济增长的劣势主要是:一是资源短缺,主要是土地、水电等。
二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按照经济规律来说,地方的经济水平上升了,其生产要素成本也相应上升。
这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但现实中有种怪现象,就是近几年来,有些地方的地价、厂房租金在下降。
这是恶性竞争使然,从长远角度分析,这对经济增长不利。
这也是我市工业企业优不胜、劣不汰,难于涌现龙头大企业的原因之一。
三是地方经济效益不高。
我们的土地资源开发充分,第三产业也比较发达,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有43882家,然而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但我们又拥有许多优势。
主要是:一是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全市的四万多家工业企业,虽然都属中小企业,但它们聚集东莞是我们一大优势。
它们形成了密集的专业化分工配套网络,具有生产的组织优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增强。
这为优质企业落户、扎根提供很好的条件。
三是区位优势仍然存在。
外源型企业是我市的经济命脉和优势所在,其两头在外,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就我市现存的土地资源因素而言,未来的东莞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有两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继续外延扩张,靠开发消耗土地、靠使用大量劳工来换取粗放型经济增长。
这样可能还有几年传统GDP的高速增长。
但几年之后,不但不能维持外延扩张,而且因恶性竞争导致利用外资效益低下,缺乏资金整治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和治安环境恶化,致使企业外迁,出现产业空洞化,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第二种取向:制止拼资源的恶性竞争,实行内涵集约型发展。
在现存发展空间中,十分注重有效使用土地,有选择性地引进优质企业,着力培育非资源性消耗的新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中,十分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这种发展取向,可能不会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但可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也只有这种取向,才能确保东莞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健康发展,东莞人才能持续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特别是镇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市经济要求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实现由过去依靠消耗土地和劳力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保持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一要规划好、使用好现存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市剩下的土地资源有限,其中可用于发展工业的更有限。
在这有限的工业用地中,还要预留一部分若干年后使用。
就是说,当前几年可以使用的工业用地就相当少了。
如何使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我认为要实行“两个倾斜”。
第一个倾斜就是向民营工业企业倾斜。
东莞的内源型经济相对于外源型经济来讲,显得相当薄弱,而且多从事第三产业,缺乏制造业的基础和经验。
所以要鼓励发展民营工业企业。
第二个倾斜就是向外源型经济中技术含量高、用工用地少、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倾斜。
因为这类企业才能承受得起东莞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压力。
而且随着这类龙头企业的入户,也会带来相配套的一批企业,这又填补了因为承受不了东莞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而外迁的企业的空穴,从而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二要制止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拼资源拼价格的恶性竞争。
近几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上的恶性竞争比较普遍。
这种行为已经造成两种恶果:一是直接降低了我市招商引资的效益;二是加速我市工业用地的消耗进程。
因此,要教育我们的基层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懂得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增长。
同时,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对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量化考核的指标和手段,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多做实事,做对长远发展有好处的事;多做好事,做老百姓点头认可的事。
对于低于开发成本出让土地而又没有补偿条件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三要把东莞的发展放在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框架下考虑,把握好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正在酝酿和启动。
无可否认,这势必对主要靠“地利”(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东莞构成挑战。
因为东莞处在穗港经济走廊之间,是泛珠三角资本技术扇状辐射的源头,与珠三角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大。
按照产业梯次转移的规律,随着珠三角腹地投资环境的改善,必然使一部分企业由小三角向大三角、泛三角转移。
我们要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资源占用少、经济效益好、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企业,让其留下来,尤其是分工网络中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