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关于[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的字幕:从先秦到唐代,各种典籍记载有关河图洛书问题时,对于河图洛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和祥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所谓典则,典则,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
指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
《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中说:“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这里的典与则就是典章、法度的意思。
《易经·系辞上》记,直接记述河图洛书的那段话是: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经·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其意思是:上天生成了神物,圣人就取法于它。
天地的自然变化,圣人就仿效于它。
天空显示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圣人就以此为警诫。
黄河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龟书,圣人就以此为取法的依据。
对“圣人则之”的具体解释,就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了《九畴》。
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很流行。
《汉书·五行志》引用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西汉·刘歆《汉书·五行志》“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洪范》就是《九畴》。
孔安国注释《周易》,又进一步明确地说:“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东汉末年郑玄的《周易郑氏注》引用汉代的纬书《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东汉·郑玄《周易郑氏注》“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这里九篇、六篇的说法,似乎是说河图和洛书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著作,而不是符号或者图形。
郑玄的这种说法,后代的学者基本上是不认同的,而后世共同认同的是,伏羲画卦依据了河图。
汉代人的说法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历代论述河图洛书的各种著作,大都是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辨和论析。
一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第一个问题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
伏羲创立八卦究竟是怎样依据河图呢?各种书籍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后代学者的工作,多是在八卦的方位和河图洛书的方位相对照方面进行附会,做出了各种推测。
伏羲所创的八卦由两种线形符号组成,一个长划称为阳爻,两个短划称为阴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
两种符号互相配合,每三画成为一卦,共有八种组合,称为八卦。
就是这个八卦符号,这个八个卦。
这是,上面汉字是八卦名称,下面图形是八卦的符号。
八卦的八种符号,朱熹的《周易本义》有一个《八卦取象歌》就是这几句话,《八卦取象歌》叫做:“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
”这个很显然,很明确。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乾三连”就是三个长线。
“坤三断”,就是三个断线就是三个阴爻。
“震仰盂”这个震的它的图形就像仰着的一个碗,盂就是盆或碗那一类那个器皿。
这样图形就是仰盂。
这个“艮覆碗”和震的图形正好相反。
盖在上面,长线在上面,下面是短的所以叫覆碗。
“兑上缺”,兑上面那一划缺,下面两个是长的。
“巽”是“下断”。
“离中虚”,中间是个虚线,俩旁是实线,所以所谓“离中虚”。
这个坎和它相对,“坎中满”,两旁是虚线,中间实线。
所以这个《八卦取象歌》对我们记住八卦的名称和它的这个图形的形状是非常容易。
八卦的符号出自《易经》。
由于《易》是伏羲首创,后来传承过程中,夏朝时期的《易》叫《连山》,殷商时期的《易》叫《归藏》,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周文王重新推演的《易》,称为《周易》。
这就《三字经》说的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字经》夏朝时期的《易》——《连山》殷商时期的《易》——《归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就是三种《易》,三个版本了。
周文王推演的《易》,称为《周易》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那个《周易》。
由于这个《易》有伏羲《易》和文王《易》的区别,八卦也就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区别。
就是后世称伏羲所创的八卦为先天八卦,周文王所创的八卦为后天八卦。
伏羲的先天八卦早已不传了,到宋代这个据说是,伏羲的先天八卦由陈抟传给了邵雍,后来又传给了朱熹。
于是邵雍的《皇极经世书》、《皇极经世书》《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熹的《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这几部著作当中的有关图示及释文,就成为后世论说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重要依据。
根据邵雍和朱熹的说法,伏羲先天八卦的方位大概是这个样子。
这是伏羲八卦方位。
这个方位呢,大家看就是乾在上,坤在下。
伏羲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是东南,震是东北,巽是西南,艮是西北,就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是东南,震是东北,巽是西南,艮是西北,这就是所谓伏羲八卦的方位。
这个伏羲八卦的次序,说这个对于八卦来讲呢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方位,一个是次序。
方位是这样刚才说是那样表示方向,什么位置。
伏羲八卦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次序它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这么一个次序。
至于说为什么这样次序?那是他们有解释。
刚才所说的是伏羲的先天八卦。
根据邵雍和朱熹的说法,文王所创立的八卦称为后天八卦,它这个方位如这样一个图。
后天八卦方位:离南,坎北,兑西,震东,艮是东北,乾是西北,巽是东南,坤是西南。
就是离南,坎北,兑西,震东,艮是东北,乾是西北,巽是东南,坤是西南这么一个方位。
后天八卦的次序是这样一种说法,这就是那个,就是郑玄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太一之神巡视九宫,这个九宫呢除了中央之外其他是八个方位,这八个方位,这个九宫,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有着一家的家庭成员分别各具一宫。
大体分布就是这样一个图,这就是郑玄绘的一个图。
南方的离,离就是中女,这个北呢坎中男,这个东呢震是长男,兑西呢是少女,这个巽是东南,是长女,坤是西南,是母。
这个艮是东北,少男。
乾在西北,这为父,就是太一之神巡视九宫的时候,就是在八个方位转了一圈,这个次序就是洛书那个次序,从坎开始,从一开始,二到坤,三到兑,四到巽,五回到中央,六到乾,然后七到兑,然后八到艮,九到离这么一个次序。
这是邵雍和朱熹所解释的后天八卦的方位。
把八卦的方位、次序和河图洛书互相配合在一起的说法,最开始是由南宋的胡方平。
胡方平字师鲁,号玉斋,江西婺源人,和朱熹是同乡,在《易》学及河图洛书的研究方面也师承朱熹,南宋时期,胡方平提出把八卦的方位、次序和河图洛书互相配合在一起。
并撰作《易学启蒙通释》。
他撰作《易学启蒙通释》解释朱熹的著作,绘出了“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和“后天八卦合河图数图”。
胡方平对这两幅图都有解释,这个释文很简略,所以这里也不细讲了。
我们看看胡方平所绘的图什么样子?这里只是展示了一下。
这是胡方平所绘的先天八卦和洛书数图。
这里面有八卦的八个名称,卦名和洛书的图形的配合。
这么一个,我们是展示一下,它具体的解释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个图是胡方平所绘的后天八卦和河图数图。
就是把八卦的八个卦名和河图的图形的位置配合在一起,这是胡方平的他的认识。
到了清代李光地,这个李光地曾经是康熙时候的大学士。
他有一部著作叫《周易折中》又加以发挥,绘出了“先天卦配河图之象图”、“后天卦配河图之象图”、“先天卦配洛书之数图”、“后天卦配洛书之数图”就是他做了四个图,我们这里也展示一下李光地所绘的这四个图什么样子?这是李光地所绘的“先天卦配河图之象图”在这个图当中有八个八卦的符号和河图的图形。
这两者之间把它配合在一起叫做“先天卦配河图之象图”。
这是李光地绘的“后天卦配河图之象图”这里面也是有八卦的八个卦象和河图的各种图形的配合。
这个图是李光地绘的“先天卦配洛书之数图”情况和刚才那个图大体是形式差不多,但它里面的方位、次序是不一样的,它叫做“先天卦配洛书之数图”。
这一个图,这李光地绘的“后天卦配洛书之数图”。
李光地绘的图,从刚才所说南宋胡方平绘的图相比多了两种。
这个可以说是李光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以发挥。
上面这各种说法的具体解释,以及它们是否正确这里也无须细加评判,也没有必要做过细的介绍。
我们要明确的事实是,前代人一直认定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
对于八卦的产生来说,河图具有典则的意义;这是一层意思。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于后人进一步解释或者发挥八卦的意思来说,河图也具有典则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河图它对于八卦的典则意义就表现在这样的方面。
如果把八卦看作是远古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文化成果,它和河图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认识。
这就是返回《易经》文本,认可孔子的解释。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已明确指出,伏羲创造八卦是取法于天地之间及人世上万事万物,并不仅仅取法于一种事物。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伏羲在当时对自然界及社会上万事万物进行全面的仰观俯察,并且以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而河图是既有的知识成果的代表,于是才创立了八卦。
如果说伏羲只是依据河图或洛书创立八卦,那就太夸大河图洛书的作用而减损八卦的丰富意义了。
二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九畴》第二个问题是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九畴》。
关于《九畴》,见于《尚书》中的《洪范》篇。
这里写的是,周武王灭殷,杀死纣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君,之后带着箕子回镐京,向他询问治国方略。
史官记录了武王和箕子的对话,撰写出这篇《洪范》。
箕子的答话说。
就是这样就是《洪范》篇中非常著名的这样一段话。
“鲧乃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洪范》“鲧乃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
”这段话用现代语言来表述意思是:鲧被处以死刑之后,大禹继承了他的事业,夏朝从此兴起,上天就把九种治国大法上天就把九种治国大法赐给了禹,治国之道确定下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恭谨地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综合使用五种计时方法,第五是建立君权的法则,第六是推行治理天下的三种德性,第七是恭敬地实行卜筮考疑制度,第八是经常根据各种征兆预测未来之事,第九是用五福对臣民给予鼓励和褒奖,用六极对臣民给以警戒,建立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