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一大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

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

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规划城市文化,彰显文化风格。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

用发展和丰富地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对城市景观、文化娱乐设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地域文化形态化,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协调。

发展文化产业,彰显文化实力。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是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实基础。

我们牢牢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依托丰富的资源、特产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注重文化融入,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各方投资文化娱乐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古迹,彰显文化魅力。

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建设新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斥资保护、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新建一批造型独特、设计精巧融合历史古迹和现代艺术的标志性建筑、公共设施,使城市外在形象与文化品位相结合。

发展旅游产业,彰显文化活力。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彰显地城文化特色的“助推器”。

我们发挥山区地理环境优势,选择一批自然风光秀美的乡村,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摘编自金运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地域文化属文化范畴,其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B.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地域与文化、经济互促式发展模式,需要多个方面的积极参与。

C. 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历史人文景观等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D.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利于改变我国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自然段从地域文化的定义入手,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地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

B. 文章从城市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彰显地域文化应有的策略。

C. 文章呈现总一分结构,前两段总说,其余分述,后四段内部也按由总到分的结构论述D.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深入论述,为地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地域文化因历史悠久,富有人文内涵,在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颇受老百姓喜爱。

B. 在当下,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 城市的建设要想和谐协调,离不开对城市文化的精心规划,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D. 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品位,取决于该城市对本地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的挖掘利用程度。

【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偷换概念。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不正确,由原文“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可知,“农家乐”是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故此题答案为D 项。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

D项,“逐段深入论述”分析不正确。

本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的结构。

故此题答案为D项。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因果关系不当。

由原文第一段“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可知,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B项,“直接促进”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是“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项,“取决于该城市对本地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的挖掘利用程度”,不正确,由第五段内容可知,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只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阿成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

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

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

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但是,我们不服他们!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

我们有我们的世界。

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

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

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

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

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

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

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

还说得过去。

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

我能让住几天?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

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

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

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

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

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入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

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

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

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

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

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

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

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文友说,挺复杂的。

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

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

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

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

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

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

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我说,写得好!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

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

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

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间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5.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

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

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