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由此可见( )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答案 C 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 A 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
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
4.(2019 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体现了( )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答案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
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这表明(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答案 C “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项。
6.(2019广东茂名一模)1684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
之后,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 C 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
从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帝认为,开海贸易有利于财货流通,对民生有益,因此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这表明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故选C项。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故令开海贸易”“管理对外贸易”可排除D项。
7.(2019天津和平三模)16世纪后期,传统妇女的才学观、妇德观发生某些变化,江浙地区的女子识字率有所增高。
晚明知识妇女组织诗社,参与游历活动,创设闺塾,出售字画绣品,宫中个别有参与国政的机会。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A.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B.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女性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 D 从材料看不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A排除。
女性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符合16世纪后期的史实,B排除。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C排除。
明清时期,女子可以从事更多的社会活动,对她们的道德要求也有所下降,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正确。
8.(2019四川雅安三诊)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
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答案 B 依据材料“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并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B正确。
9.(2019辽宁大连一模)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答案 B 题干中“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B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家族经济……逐步被分割”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9东北三校联考一)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四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心区。
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方贸易的繁荣B.政府政策的变化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 B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只允许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并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交易场所,由此广州关税收入得以迅速增长,故B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并非只针对广州一地,不能成为广州一地繁荣的主要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11.(2019广东广州测试一)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C.市民阶层的兴起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答案 A 《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作品内容都涉及儒家思想,结合题干中的“明清时期”,可以得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传播,故选A项。
题干主要涉及文化现象,没有涉及经济现象,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与市民阶层兴起关系不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木刻版画的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D项。
12.(2019四川双流中学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答案 D 根据“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了轻视理论的特点,故D 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A;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C。
13.(2019四川成都三诊)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
这表明,陆王心学(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答案 A 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
在王守仁的弟子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故A正确。
14.(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孟子强调:“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上述言论意在( )A.提倡君主专制B.强调民本思想C.主张依法治国D.批判君主专制答案 B 材料中这些言论都强调以民为本,故选B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故A、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
15.(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反映了(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答案 D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
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 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
”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
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
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