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2020届二轮: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专题卷)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成都二模)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

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解析据材料“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减少,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减弱,逐步僵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中平民与官员的变化,而未涉及到平民经商现象,排除A项;依所学,科举制采用糊名、誊写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成员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恩荫等其他方式,排除D项。

答案 C2.(2019·惠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据此可知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每亩平均米7.77 5.40 6.52 1.22麦数(升)实征麦占总20.49% 3.32% 1.91% 3.88%数百分比实征米占总23% 10.76% 11.47% 1.91%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南直隶和浙江在田赋税收的各项方面都比北直隶多,再联系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比北方要高很多,即江南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田赋收入的各个方面,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四个地区的田赋收入情况,没有涉及经济区域一体化问题,排除B项;通过表格可知,南直隶地区的米和麦都比北直隶地区收入要多很多,不能反映出南北粮食结构的分化,排除C项。

答案 D3.(2019·济宁模拟)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这表明朝贡贸易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导致许多人因此而致富,国库也充实,故选C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国库充实,增强了明朝政府的实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排除A项;根据材料“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可知永乐年间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

答案 C4.(2019·石家庄模拟)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解析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排除B项;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答案 D5.(2019·沈阳模拟)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翰林院的职能演变,唐朝时期,翰林院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朝时期,翰林院大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清朝时期,“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其职能的变化,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选B项;翰林院职能的变化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其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D项。

答案 B6.(2019·银川模拟)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这体现了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选C项;“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B项;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答案 C7.(2019·南宁二模)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

这一现象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未涉及农业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双季稻一年两熟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两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并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

答案 B8.(2019·潍坊模拟)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与农业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影响,但并非动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可得出儒家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不有利于资本积累,排除D项。

答案 C9.(2019·广州模拟)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解析据材料“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可知,这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这种方式明显扩大了皇帝的权力,皇权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材料只强调向皇帝密奏的人员增加,与官员制衡机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所说“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的增加,与权力机构设置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官员并非局限于特务机构,排除D项。

答案 C10.(2019·赣州模拟)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每年四月开始避暑塞外,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

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A.满族全国性统治地位确立B.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C.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巩固解析题干中“‘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推知这有利于中原农耕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的融合,再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带来的积极影响,故选D项;满族在全国确立统治是在1644年,排除A项;皇帝避暑地点的变化与各民族平等关系不大,排除B 项;长城主要防御游牧民族,明清时期长城不需要防御游牧民族了,因为满族就是游牧民族的代表,排除C项。

答案 D11.(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模拟)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A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C项。

答案 D12.(2019·绵阳三模)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

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

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解析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外城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商业戏院等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故选C项;由被禁到不断潜入,体现的是戏曲的魅力,无关矛盾缓和,排除A项;戏剧繁荣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而非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由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可知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排除D项。

答案 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