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1)
4、名词在介宾词组前,例如: (1)质于齐 (做人质) (2)风乎舞雩。(吹风)
5、前面有“所”,或后面有“者”,例如: (1)赵王之子孙侯者 (受封为侯 ) 6、叙述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 中心词,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词位置: (1)大楚兴 ,陈胜王 (称王)
7、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邻用“而”“则” 连接,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出名)(有灵气) (2)缇骑按剑而前。(上前)
名词意动用法
• 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 作是什么”,这就叫做“名词意动用 法”。例如: (1)草菅人命(把„„当作野草) (2)鱼肉百姓(把„„当作鱼肉) (3)幕天席地(以„„为幕,以„„ 为席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以„„为鉴)
动词用作名词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 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 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 词的特点。 • 动词用作名词时,往往指某一动作 的名称、与此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的前 面有时还有修饰限定成分。
动词使动用法
•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 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4、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害 )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君将哀而生之乎?(使……生存) 8、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名词用作动词
• 在古代汉语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 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 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 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 为动词。 • 在活用过程中,用人或事的名称来 表示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动作,一般 用来作谓语。
1、名词+宾语:(名词+名词)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驻扎) (2)驴蹄之 (用蹄踢)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用匣子装) 2、副词+名词: (1)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3、能愿动词+名词: (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 下)
高考文言文专题 复习(二)
——词类活用
总
论
•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语言环 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的语用现象。对这种语用现象的辨析 与理解直接影响着文章的阅读,近年 来亦进入了高考考查的范围。
• 在这种语用现象中,词类活用前后的 语法功能虽有明显不同,却又有一定 的规律可循,通过一些基本规律的学 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这一现象,进而理解文章。
8、同一名词重叠使用,一般第二个名词活 用为动词。例如: (1)汉王解衣衣我(穿衣 ) (2)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率领)
名词作状语
•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 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 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 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可以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状态、态度、工具等情况。
名词作பைடு நூலகம்语
判别词类活用的基本方法:
• 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 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 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 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 可能是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 名词的活用 ——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作状语 • 动词的活用 ——用作名词 使动用法 • 形容词的活用 ——用作名词 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 数词的活用 ——用作动词 用作名词
7、如果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动作 的经常性,含有“每”的意思,翻译时一 般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等;如表 示时间、动作的持继性、逐渐性,可译为 “一天天地、一天一天地、天天(月月、 年年)”等。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日:每天) 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一天 天地、一月月地) 淫秽之俗日日以长 (日日:一天天地)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地点, 翻译时一般在这个名词前加“从、在”等 介词。如: 草行露宿 (草:在草中;露:在露天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从山旁)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水陆:从水路 陆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翻译时 一般在这个名词前加“用、拿、乘、靠” 等介词。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箕畚:用箕畚) 得佳者笼养之 (笼:用笼子) 辞楼下殿,辇来于朝 (辇:乘车) 3、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翻译时 一般译为“像对待(该名词)一样”。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像对待客人一 样
名词使动用法
• 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使(让)宾语怎么 样(做什么)”,这就叫做“名词使动用法”。 例如: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2)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奴仆 ) (3)汗牛充栋(使„„流汗) (4)使赵不将括即已。(使„„为将) (5)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蒙受 耻辱 )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 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心得)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奸人的诽谤,坏 人的讥笑 ) 5、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来来去去耕作的人) 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的珠宝, 聚敛的金银) 7、其继有在者乎?(后代继承其封爵的 )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翻译时一般 通过比喻来进行,译为“像……一样”、 “像……似的”。如: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鸷:像猱、 鸷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 回声一样) 常以身翼敝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翻译时一般译为 “向、朝、往……”。如: 操军破,必北还 (北:向北)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西:向南、向 西) 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 6、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翻译时一般译为 “按……”、“在……上”。如: 失期,法当斩 (法:按秦法) 予分当引决 (分:按职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