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如: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
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
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二.活用主要包括:(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三).使动用法(形、动、名)(四).意动用法(形、名)(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
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
又不是修饰关系。
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留侯世家》③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④许子冠.乎?《孟子》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
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3.名词前连副词,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便活用为动词。
说明: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动词则常受副词修饰形容词,所以,能愿动词一般只和动词一起构成能愿合成谓语,不和名词一起。
①设以炮至,吾村不粉乎?《冯婉贞》②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采草药》名词可连能愿动词的:①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诗经》②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商君书》⑤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4.介宾词组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动词后作补语。
因此,当名词前后出现介宾词组(或处所名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①(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史记》②与其饥死道路,与群兽食,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中山狼传》③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④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介词结构不能在名词后面,同名词相配搭只可以跟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语。
但名词一般不活用为形容词。
所以名词后面如果紧跟介词结构就必然活用为动词。
至于紧跟在名词后面的处所名词,实质上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结构,所以,名词后紧跟处所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
5.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了。
①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论贵粟疏》②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兵列传》③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说明: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与动词,或形容词与形容词,而不能连接名词与动词,所以名词如用“而”与动词相连接,使活用为动词。
并列结构里:动而动(√),形而形(√),名而动(×)6.名词出在“所”“者”结构中,使活用为动词。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②子产闻蓝门为门者《左传》辅助性代词“所”字后面只出现动词或动宾词组,因此,所字后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辅助性代词“者”除黏附于形容词之后外,一般只黏附于动词、动宾词组之后,我们知道名词是不能活用为动词的。
所以,出现在“者”前面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第三章:古汉语法第二节词类活用之二一、教学目的1、学习词类活用语法条件2、准确区分各种活用二、教学重点:活用的语法条件三、教学难点:一般活用与特殊活用的区别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少量讨论五、教学过程◎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参照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主要有:1、形容词用在代词前面,一般都用如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代词,如果代词前出现形容词,那么次形容词必活用了动词,代词是它的宾语)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冯婉贞》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美:说我美私: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北营:元人的军营文天祥《指南针后序》2.形容词用在能愿动后也使用为动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蝉山记》3.形容词用在名词前边,若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善:相好②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
轻、薄:减轻宽:宽缓《方□起义》③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列传》使动用法:(名、动、形)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在一般的句子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完成的,在使动句里,动作是由主语致使宾语来完成。
可用下图表示使动用法的特点:主语使如: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吾生若:我使你们活使动用法分三种:(一)名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成为被活用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成为主语谓语(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宾语使名词用于使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符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六条)第二: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必须是用来说明宾语的。
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成为江东父老使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生死:动词使动。
肉骨,使宾语骨产生与名词“肉”有关的动作。
③乘势则鲁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④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为鲁疑之。
《史记·孙兵列传》附:方位名词如使动。
向主语谓语(活用为动词的方位词)宾语使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苏代向东去齐国。
《史记·苏秦列传》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汉小赋·斯于》③日渐暮,遂前其组,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游黄山记》(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特点:主语使宾语产生活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主语谓语(动词:动作)宾语使提示: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大家知道,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
因此,当一个不及物动词异乎寻常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它就成为使动用法的动词了。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②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③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赤壁之战》④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尝,食:吃。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可以省略了宾语,但这种省略可以从上下文分析出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无不能病。
《荀子·天论》备:全面、充足养备:衣食充足病:不及物动词这里不是说“无”有□不能病,而是说无不能使人病,是使动用法。
结构上省略了宾语“之”(人)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不过此较少见。
如:①晋灵公不君,……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宣公二年》饮:及物动词。
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饮酒,用为使动,读yin。
及物动词是带宾语的,因此,它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使动②(哙)立而饮之。
《史记》一般所以,要分辨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必须仔细分析语言环境。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主语使宾语具有活用为动词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主……谓(活用为动之形容词)——形质、状态……宾使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兵法》全:完整。
(非范围副词)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③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曹操《置屯田令》④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正”后跟代词⑤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皇上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四)意动用法(名,动)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动词表示实际动作,所以,动词本来无意动用法)用于意动的意动词,表示主语宾语的认识和估计。
可用下图表示:主……或:主谓宾认为以《张衡传》“大将军邓□奇其才,累召不应。
”这里,奇是意动,即:认为其才奇特。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主)(谓)(宾)认为1.名词的意动用法:特点:主语认为宾语是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
是主语谓(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事物宾认为①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来。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把珠玉当成宝。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④幕天席地。
(成语)把天当作帷幕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特点: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活用为意动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简言: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①庸人尚羞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蔺列传》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④时充国年七十余,些之。
《汉书·赵充国传》⑤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⑥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对曰:“贵天。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说苑·建本》“不远万里”(成语)五.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称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位于前,作状语。
普通名称作状语。
(1)表示比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动作行为是个什么样子。
古汉语里常在动词前加上一个普通名词,用来打比方,描绘动作行为的状态和方式,加强形容词性,正中方法在古汉语里很多,翻译时可译为:“象……似的”“象……一样的。
”常见的:“蚕食”(象蚕吃叶一样逐步吞食)、“鲸吞”、“虎视”、“狼吞虎咽”(用狼虎来描绘人吃饭时的又猛又急),再如教材中几例:P①嬴(担)粮而景从。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③天下之集而响应,赢(担)粮而景从。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⑤将不胜其怒而蚁附之。
(2)表示对人的态度。
“把(宾语)当作……”“象对待……一样地”普通名称用在能够厂前也,有时并不是表示比喻,而是对人的态度,有把人当作什么的意思。
这种用法的动词宾语,一般都是指人的。
P43①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②吾亡之后,兄弟父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