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技术
BG1002 101001010209 陈倩倩
摘要
针对目前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人、机、环境、管理及突发事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
详细介绍了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技术。
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并发挥其最大效能、加强对地铁各系统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完善轨道交通的法规和标准、健全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各类应急预案,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分析
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1], “安全第一”是乘客的基本需求和首要标准, 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主题。
运营安全不但反映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 而且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
运营安全有序是每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满足乘客需求、获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2]。
1 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员问题。
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或工作人员职责疏忽经常引发安全事故, 主要表现在因拥挤被人流挤下站台被列车压死或被踩死。
工作人员处置不当发生事故, 如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 地铁司机和综合调度室有关人员对灾难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因设备质量、技术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 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等原因, 造成短时间的列车运行秩序混乱, 部分列车运行延误, 甚至列车运行中断, 严重时会导致较长时间的运营中断, 严重影响运营安全。
三是轨道交通运营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城市缺少轨道交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对一些危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未能进行有效遏止, 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安全控制保护区得不到保证。
如广州海珠广场发生的基坑垮塌事故, 使地铁运营中断了小时, 凸显了地铁安全保护区管理工作巫待加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是由于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重大事件, 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2影响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四类:人、机、环境、管理。
人员因素影响分析:人的主导性:在人和设备的有机结合体中,人是主导方面。
设备必须由人来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即使是技术状态良好的安全设备,也只有通过人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保安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情况突然变化时,人能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排除故障等不安全因素,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转。
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具有合理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人的创造性:人能够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和改进现有系统的安全水平[3]。
设备因素影响分析:①与运营安全有关的设备类型,包括运输基础设备、运输安全技术设备。
其中运输基础设备,包括:固定设备(线路、车站、车辆段、环控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移动设备(动车组、自动停车装置等)。
其中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安全监控设备,对员工操作的正确性进行监督;安全监测设备,对各种运输基础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监测;自然灾害预确报与防治设备,如塌方落石报警装置、地震报警系统等;事故救援设备,如消防、起复、抢修、排障等设备。
②影响运输安全的设备因素主要指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包括设计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主要有作业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是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一大挑战。
管理因素影响分析: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资金。
管理因素是可以认为控制的因素,最有潜力。
特别的,突发事件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着决定性作用。
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也是影响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
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
因此, 必须加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置, 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有效途径
首先,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包含土建、车辆、供电设备、通讯信号、运营管理制等方面的复杂大系统。
系统的安全性与系可靠性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
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高质量地完成本岗位工作, 是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
因此, 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做到全员培训、持证上岗, 建立职工安全教育档案, 强化安全三级教育网络, 并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地铁职工的安全意识。
另外, 应加强地铁安全乘车意识和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 以减少由于乘客的失
误而产生的地帖运营事故。
其次,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并发挥其最大效能。
地铁的运营涉及众多先进设备和各环节人员。
车辆、线路、信号等系统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将直接关系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 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装备和高科技手段。
如采用屏蔽门系统来防止高客流情况下乘客被拥挤下站台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 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
故障或事故;采用先进的设备及其检测体系, 安装自动报警设备和自动淋水灭火装置, 采用先进的阻燃材料, 避免发生火灾时产生大量的人员伤亡;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 保证网络运营的高效、安全、可靠。
同时, 引进先进的技术咨询服务, 提高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水平, 开展多层次培训, 提升管理方法, 拓展管理思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人到各层次运营理中, 确保各种先进设备处于安全、高效、节能的最佳运行状态, 发挥其最大效能。
然后,加强对地铁各系统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依赖的系统设备, 虽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列车运行控制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部因素干扰下,系统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再说难免。
为了降低故障的发生,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备设施进行良好的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
防患于未然,对于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接着,完善轨道交通的法规和标准。
明确各个人员的管理责任。
安全事故做到责任追究到人。
并且,城市的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涵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大量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4]。
其次,健全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主体, 运营企业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以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全过程安全管理工作,推
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制度, 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责任制,健全有关安全管理机构[5]。
如运营企业设专职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对运营安全进行监管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运营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收入按照绩效考核,多次安全小错累计,既要重新培训并且扣除奖金及部分工资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并进行组织演练。
“预防为主”是地铁正常运营, 确保安全的原则。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不同的事故, 其应急处理方法也不同, 只有提前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在事故发生后才能迅速做出高效、准确的反应,尽快排除故障并控制事态发展,保证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预案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也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指挥系统组织构成、应急装备的设置(包括报警系统、救护设备、消防器材、通讯器材等)和事故处理与恢复正常运行。
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知道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演习,而且可知道已经救援信道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因为组织不力或者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演练时,可与公安、消防、医院等有关部门协调进行联合演练,以确保演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马国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开冉, 城市轨道交通系列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 科学出版社,2013
[4]连义平,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1
[5]张新宇,王富饶.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