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重心高低
支撑面大小 稳定角 摩擦力 正常的肌力
肌张力
适当的感觉(包括躯体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和前庭系 统)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
平衡反应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3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 包括上肢坠落试验和下肢坠落试验。 上肢坠落试验,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者使 其上肢向前保持水平位,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 况。 下肢坠落试验,被检者取仰卧位,屈膝,足跟着床, 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况。 画一个圆圈 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14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不同 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小脑病变影响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造成步态、 姿势和运动方式异常,表现为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轮替运动障碍、运动分律。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1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2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
力。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和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姿 势控制和每日日常活动所必需具有的基本条件。
力的改变,
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不能、手足徐动、偏身舞蹈 症、张力障碍。 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 大脑皮质,表现为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步态摇摆不定,步距不等,两脚分开较宽,高抬腿,
落地有声,走路看脚;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 位置。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6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测试法
【静态平衡】
患者单腿站立,另腿悬于一侧,双手叉腰,让患者保持10秒, 另侧下肢再重复相同动作,此方法可测试患者的直立平衡; 患者用健腿站立,将另腿放置于健腿的内侧膝关节部位,双 手交叉放在腰部,指示患者闭眼,然后将负重腿的足跟抬起 离开地面并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此体位不动。治疗师应准确记 录下患者保持的时间,以记录评定情况; 患者一足立于棍上(尺寸3cmX3cmX32cm),可与棍的 纵轴方向交叉,也可与棍的纵轴方向平行,测试患者是否能 保持此体位。
10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仪器评定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 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 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与图的形式显示。能精确 的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评定平 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可评定康复治疗 的效果,同时,也可用作平衡训练。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3
协调功能的评定
通常将运动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类。粗大运动 包括大肌群参与的姿势、平衡及肢体运动;
精细运动为小肌群参与的动作。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
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6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功能通常从五方面进行评价:
交替和交互运动
协调运动
精细运动 固定或维持肢体 维持平衡和姿势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7
协调功能的评定
依次检测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9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轮替试验 被测试对象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 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替转动。 示指对指试验 被测试对象双肩外展900,伸肘,再向中线运动, 双手示指相对。 拇指对指试验 被测试对象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对,速度可以由 慢渐快。 握拳试验 被测试对象双手握拳、伸开、可以同时进行或交替 进行,速度可以逐渐增加。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反弹试验 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阻力产生肱二头 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肱三头肌将 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异常现象是肢体过度回弹, 见于小脑损伤患者。 拍地试验 病人足跟触地,脚尖抬起作拍地动作,可以双脚同 时或分别做。 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 病人于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交替接触对侧的膝和 大拇趾。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8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量表法
量表法评定时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应用方便,且可 以进行定量的评分,临床应用十分普遍。 平衡功能评定临床常用的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 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5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观察法
【静态平衡】 睁眼保持坐位,闭眼保持坐位; 睁眼保持立位,闭眼保持立位; 双足并行站立,双足足跟碰足尖站立; 单脚交替支撑站立。 【动态平衡】 保持坐位、立位时,推动患者让其头颈、上肢、躯 干在移动的情况下保持平衡; 跟碰足趾走直线,走标记物; 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
四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一)平衡功能评定
1.概述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 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 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应能立即通 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 面内,这种能力成为平衡能力。
1
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
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18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指鼻试验 让病人肩外展900,肘伸展,用示指指尖接触自己 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 复进行,并两侧比较。 指指试验 检查者与被测试对象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被测试 对象面前,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 者通过改变示指的位置,来评定被测试对象对方向、 距离改变的应变能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0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拍膝试验 被测试对象一侧用手掌,对侧握拳拍膝;或一侧手
掌在同侧膝盖上作前后移动,对侧握拳在膝盖上作上
下运动。 旋转试验
肘屈曲900,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前臂交替
旋前旋后,可逐渐加快速度。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1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2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跟-膝-胫试验
被试对象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放在对侧 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足趾触检查者手指 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接触检查者的手指,
检查者可以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
断距离的能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7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测试法
【动态平衡】 让患者在九个相同长度和高度但宽度不同的平衡 板上(从16~1cm)行走,首先在较宽的平衡 木上行走,再进展至最窄的,要求患者双手叉腰, 以足跟抬起足尖着地的方式行走。 指示患者向侧方固定地点跳跃,然后弯腰移动地 上物体,让患者保持此体位最少5秒钟,此测试 可检查患者的跳跃能力和落地的准确性及躯干的 平衡能力。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
立新平衡的过程,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 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 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 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3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24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9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仪器评定
平衡测试仪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 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 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 显示器、电子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构成。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过程, 即躯体在无倚靠下能坐稳或站稳,体重平均分配; 动态平衡 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稳定性的能力。动 态平衡又可分为自我动态平衡和他人动态平衡。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郭永明制作
4
平衡的分类
动态平衡又可分为自我动态平衡和他人动态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即躯体能做各方向不同摆幅 的摆动活动; 他人动态平衡指人体在外力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平衡能力一般达到三级平衡: 静态平衡为一级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为二级平衡; 他动态平衡为三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