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的思考和实践江西省金溪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组傅南轩摘要本文结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创新的整合研究”课题实验过程,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以理论和实践论证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是创新德育工作,取得德育高效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德育创新互动整合实效目录前言正文一、课题的内涵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启动阶段1、组织启动2、理论启动3、队伍启动3、创设形成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增加人生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研究。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享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文化氛围的研究。
4、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共建文明社会的研究。
主要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如何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共建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架构和基本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启动阶段1、组织启动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由县关工委主任钟远鸣担任课题组组长,仰山学校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县关工委、县共青团、县妇联、县教育局、县老科协教育专委会、社区和仰山学校的有关领导和家长中的热心人士组成。
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补充的构想创建德育网络,不断拓展阵地,深化内涵,增强辐射,以求实效。
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帮助仰山学校形成了五条德育工作主线:一是完善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二是完善以“校长——办公室——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管理工作主线;三是完善以“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四是完善以“校长——总务处——后勤人员/校园多媒体”为主体的服务育人主线;五是完善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线的社会力量的校外指导教育主线。
2、理论启动(1)组织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国务院、教育部有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关文件、实施意义和内涵,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认识,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德育、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3)组织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取经,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3、队伍启动(1)更新育人观念我们在仰山学校所属的象山社区,成立了社区协同教育领导小组,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特别是家长学校,组织学习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材料,从而使大家认识到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学校办在社会中,学生分散在千家万户,学校德育离开了社会和家长的配合、支持,就一事无成。
从而树立大德育观思想,确立全员德育观念,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能育人。
同时,制定德育工作制度,明确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职责,让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岗位都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并切实承担育人职责,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2)建好三支队伍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聘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老干部、老专家、司法干部、解放军、街道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系列活动。
建立德育科研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班主任研讨会和德育研讨小组,利用校本教研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开展系列活动。
建立家长德育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研讨德育在家庭中的问题。
(3)强化师德建设用高尚的人格塑造高尚的人格,用美好的心灵感染美好的心灵。
进行师德建设,用教师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4、基地启动(1)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为了发挥校园的隐性教育功能,课题组指导学校实施了三维课程(必修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课程),构建浓厚书香氛围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新建了校史馆,完善了劳动教育基地。
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在给教师办公室连接了因特网的同时,还创建了计算机网络“校校通”“家校通”工程。
(2)开发校外德育基地,社会实践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烈士陵园、八仙岭战役纪念碑等。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有象山公园、锦绣塔、仰山书院等。
法制教育基地:有县看守所、县法院等。
国防教育基地:有县消防队、县武装部、县武警大队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锦绣华城的学商基地、工业园区的学工基地和城郊的学农基地。
(二)实践阶段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增强德育实效(1)强化德育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思品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课题组对思品课课堂教学创新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把教育活动的全程交给学生”的教育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树立“师生平等民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
构建“引趣激情,导入新课;精心设问,启发明理;拓宽补充,深化明理;联系实际,以知导行;总结全文,提出希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拓展学生想象思维,深化道德观点的领悟,在形象、直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完成道德认知的过程。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充分地运用电教媒体,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情境;把沉默的人物、事物变为活动的有情节的情境;把枯燥的文字内容变为直观的、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甚至让学生自导自演,重现情境,在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2)学科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实施德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不研究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实际上是丢掉了德育主阵地。
为此,课题组实施德育工作坚持立足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科教材的德育因素。
一方面,挖掘思品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对学生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加强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科教研组一项经常性的研究课题,要求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把增强能力与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渗透中做到有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
⑴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晰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
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此,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
使教师从民族复兴,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从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加强组织管理,措施科学,措施科学,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规范性。
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学科渗透领导小组”,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学科德育渗透纲要》,并依此编写了《德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
同时,组织开展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其科学规范⑶运用现代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实施“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专业科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
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四步主体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为导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丰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认知。
同时,沟通各学科课程的联系,各学科教师组成“联合舰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井水也犯河水”,发挥整体功效。
根据教育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科教学与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有机地、巧妙地加以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
(3)开发校本课程,磨练创新意志,培养创新能力。
课题组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环境育人课程体系:根据该校环境特点,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人格熏陶;如何以临川文化、象山精神为核心,把宣传橱窗,黑板报、记事板,人文标语以及校园绿化景点等等加以优化,并结合实际加以动态变化,从而使学校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题组要求要“以德育为先导,以劳动教育为支撑点的办学思想”,突出劳动育人、实践育人这一教育理念,确立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模式:即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长技、以劳怡心。
围绕这一全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删减与创编,丰富与整合,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学生情感、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
如学会做人活动课、学会求知活动课、学会健体活动课、学会审美活动课、学会生活活动课等等。
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坚持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活动和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创新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建了社会实践课(整合思品与社会)、生活实践课(整合心理健康与卫生保健)、科学实践课(整合科技与自然)、艺术实践课(整合音乐与美术)、信息技术实践课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志向、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个性,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