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州风俗ppt

福州风俗ppt


除夕
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
炮以驱“年”。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 灾的节俗。 进入十二月,人们便忙于酿酒、备年货。 十五日后,开始打扫屋宇房舍,谓之扫堂、筅堂。外出 的亲人纷纷返回,同家人团聚。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 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 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除夕之夜,红烛 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是夜再拂扫厅 堂,放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 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 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在厅堂案 桌上。家中主要门户、窗帘、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物件 压上“金银纸箔”,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 溢出,象征着明年发大财。 大年三十长辈还有给小孩 发“压岁钱”的习俗,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谣 “拜年拜年,没桔也有钱。”一个春节下来收益还不少 呢!
拗 九 粥
清明
清 明 粿
清 明 祭 祀
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 年春分过后15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 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 扫墓。扫墓又叫压纸,即为坟地锄草,在 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 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面点和菠 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 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 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 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 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清明节 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 有自行制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 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 菠菠粿格外美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 朋好友。 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 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已为祖先祭墓了。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初一不出远门, 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 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 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 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 视事。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
冬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人家在此节日前夜,老小
聚在厅堂,围坐案桌搓米时。用糯米磨浆压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锅 煮熟,捞起粘上糖豆粉便是“米时”。案桌上放置红桔数粒,红箸 一束,纸花一对,泥塑男女孩童(童儿牳)合,瓶插红色菊花。搓时 焚香点烛,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谣:“搓米时搓搓,依奶疼依哥, 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带身喜(怀孕),爹妈齐欢喜。孩儿 段(掉)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罢(爸)。”冬至搓米时含有祈求添 丁增福之意。当晚搓的米时待翌晨冬至正日当早餐。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
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 普渡超生其母。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 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 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 (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 着进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 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
福州茶亭十番。“十番”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认为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 卷十一记载,此乐种因用笛、管、萧、提琴、云锣、铴锣、木鱼、檀板、大鼓这十种 乐器轮番反复演奏而称“十番”。有认为福州话“番”与“欢”同音,“番”由“欢” 演变而来。福州十番音乐是一种著名的民间乐器演奏形式,它是由当地民间龙灯舞演 变发展而来的,原来只是龙舞灯的伴奏打击乐,乐器只有狼帐、清鼓、大小锣、大小 钹等,后又逐渐加入笛、管、笙、椰胡等丝竹乐器。十番的曲调来源可分四类:1、 曲牌,为流行于当地的民间音乐;2、小调,为逐渐乐器化的民间小调;3、哗牌,当 地流行的唢呐曲4、打击乐,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演奏形式分室内和室 外两种,室外演奏边走边唱,室内演奏乐队为前堂和后堂,前堂以金革为主,后堂以 丝竹为主。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闽剧是 明代末年的儒林戏和清中叶以来的江湖戏与平讲戏这三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种,互相 渗透融合,并吸收了徽戏和昆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戏为主的综合性多声腔剧种。 闽剧表演动作强烈,粗犷,如舞台上常有三赶三追,扁嘴憋脸,抖手颤腿,耍发甩须 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动作较为细致典雅。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
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 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 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 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 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 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 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 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 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 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 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 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 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 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 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礼饼
摆 塔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九为阳数,日月并重,故称 “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 的故事,据《三山志》载: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汉闽 越王无诸重九登高的地方,无诸与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 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闽通志》载:“重阳,郡 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 据说,闽越王当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庆年间还在 于山,后来不见了,但仍有“九日台”遗迹可寻。福州 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 鹞(即风筝)的习俗。旧时,福州登高、放纸鹞的地点主 要在于山、乌山、大庙山等。那时,大庙山有一块登高 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星落地”。九月 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会 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 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 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点,称“九重粿”,即粿 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 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郊区或郊 县,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几千年来,福州的民间岁时习俗经历了 长期的历史熏陶和发展演变,文化积淀深厚, 可谓源远流长,影响久远。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福州人叫“做年”, 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 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 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 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 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 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 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 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春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
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 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 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 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
糍粑
汤圆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
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原 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 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 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 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 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 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 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 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 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 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 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 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 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 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游神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中 秋节时,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钱,以祭 祖先。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 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晚 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 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内互表良好祝愿。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农家 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 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人们购 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 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 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 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 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 以示丰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