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雨桥图文图文课件
成为整个廊桥建筑构架的主体,而原有的长廊被分割为几段 ,成为连接每个亭阔的通道;而作为建筑主体的亭阁部分建 筑构架是直接建立在桥墩或者河岸台基上;支撑起大型的多 重檐屋顶,阁楼由此成为风雨桥造型中最重要的主题。
(二)依其屋面不同的处理形式
• 1、平廊型:平廊型风雨桥是寨中体量最小的风雨桥。该类 风雨桥的桥架一般为单跨简支梁结构,桥身无亭阁,廊间数 一般在五间左右,廊顶为两坡悬山式,屋脊有简单的装饰处 理,脊刹用小青瓦堆叠成元宝形状,脊尾用白灰塑造成牛角 形状。这类廊桥的交通性功能较强、精神性功能较弱,一般 为寨子的内部使用,同时只在桥头设有简易的小神龛,供奉 土地神.
感谢
谢谢,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感谢
谢谢,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5.1 侗族风雨桥的概念
侗族风雨桥是木石混合的梁桥,以石为墩,跨木为梁,上 建廊亭遮阳蔽雨。
风雨桥命名 • 风雨桥在侗族地区称为“福桥”、“花桥”、“风水桥”,
在建筑史学科上属于廊桥。
• “风雨桥”一词的由来与郭沫若有关。1956年,郭沫若题诗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二丈四寻高”,郭沫若本人并有去 过广西三蓼县探访林溪的程阳桥,只是一个愿望,一生未能 实现;但却通过这 首诗,使得“风雨桥”这一名称由此广 为流传。
• 桥架: • (1)简支梁
(2)伸臂式木梁
(3)贯木拱
(4)石梁桥
(5)石拱桥
桥廊与桥亭:一座大型风雨桥的桥屋一般由桥廊与桥亭组成, 其结构形式是典型的穿斗架做法,即每排屋架的下架落地柱之 间通过挑枋与抬梁枋连接,上架瓜柱之间通过瓜枋连接,形成 整个横向构架。再用檩条、过间穿等把每排横向构架串联起来 ,形成整座桥屋.
五、风雨桥的组成
• 由桥基、桥架、 桥廊与桥亭组合
• 桥基:基座是廊桥的基础,它一般由桥台及桥墩组成。跨度 小的风雨桥可在河流的两岸用青石块砌成坚固的桥台座,顶 部放圆木桥架梁。跨度大的风雨桥还要在河道中间竖立桥墩 ,以增强桥体的稳定性。桥墩同样以青石块或毛石砌成,墩 内以料石或河卵石填心。在形体处理上,桥墩的平面多为六 角形,且顺水流方向的轴向较长,迎水面的夹角为 60°70°,并在一定的高度位置上以6%至 10%的斜率向墩体的中 心收缩,以减轻流水对桥墩的冲击力.
• 2. 楼廊型:楼廊型风雨桥是指在平廊型风雨桥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开间金柱的高度,达到在廊顶增加一重或多重庇面 的目的,形成类似“起楼”的造型,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廊桥 的中部开间作缀庇屋面处理。这类廊桥的桥架可为单跨或多 跨,每跨的间数为五间左右,廊顶为两坡悬山式,屋脊的装 饰比平廊型风雨桥更为繁复,脊刹可为元宝、燕子或葫芦图 样,端部可为牛角或卷草纹样,此外,桥身的构件也做装饰 性雕刻,比如瓜柱或吊瓜的柱头、抬梁枋或其余短枋的收尾 等,雕刻的主题一般是瓜类、花草类亦或猪鼻牛角等。这类 廊桥在交通上为寨子内部使用,同时在廊桥的两头或中部开 间设有简易的小神龛,供奉土地神、关公,案例有新寨桥、 频安桥和万寿桥(图 1-4.1-5)。
5.3 风雨桥的形成背景
1.历史渊源 2.气候与地理 3.林业与交通 4.聚落风水观 侗族风雨桥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粹为了 “堵风水”的风水桥,这种桥往往距离村子比较远,位于村 子河流下游的“水尾”,起到“拦寨子”的作用;第二类是 以“堵风水”为主,兼顾交通作用的风水桥,其所处的位置 既可堵风水,又便于人们通行;第三类是为了便利交通。
到系统的历史行程”。其大致经历了原生态的木长桥--板凳桥, 初级简易型风雨桥和高级精美型风雨桥三个阶段。 • 1、原生态的木长桥--板凳桥
• 2.初级简易型风雨桥
• 3.高级精美型风雨桥 结合了鼓楼与侗民居的建筑艺术,将鼓楼的塔楼结合于桥亭 造型中,形成多层飞檐塔式桥亭;与亭廊创造性地结合在一 起,其桥廊结合了民居的双坡屋顶与多层复式披檐形式。
• 2.装饰型 • 装饰型是指在风雨桥长廊建筑为主体不变的基础上,在廊桥
屋顶上增加具有装饰型的屋顶、门楼、寨门或其他建筑装饰 构造,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廊桥的两端和中心部分增加上升的 屋顶造型,屋顶有庑殿、歇山、攒尖等多种,并有可能设计 为重檐式,以提高廊桥建筑造型的艺术效果和趣味性。
• 3.庙宇型 • 庙宇型是指不断扩大廊桥装饰部分规模,使其在结构上已经
桥是为了“堵风水,拦村寨”。
• 其二,风雨桥选址在地理风水环境中扮演着补充龙脉作用的 地方,使周边山形得到理想化的完善,如合龙桥。
• 其三,风雨桥选址在朝向山上庙宇的山下溪流上,建造风雨 桥是为了祭祀当地的民族英雄,如普济桥。
5.4.2 风雨桥的建筑形式演进 风雨桥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
七 、 风 雨 桥 构 件 名 称 与 丈 杆
3.1.1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居住层在第二层。
苗居的基本功能空间有退堂(吞口)、堂屋、 火塘间、卧室、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等。苗居以堂屋为 中心,在进行平面组合时,强调左-中-右横向间的空间 序列关系,平面一般多在三个开间内布置完成。
谢 谢!
5.2 侗族风雨龙津风雨桥,该 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侗族风雨桥。湖南通道县坪坦乡的 普济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回龙桥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观月桥(清乾隆 二十年)等;贵州黎平茅贡乡高近迎龙桥(始建于清乾 隆三十年,1765年)。
3.亭廊桥
亭廊桥主要是在进出口两端或者中间桥墩上构建 二重檐和三重檐的亭子,其屋顶可为四角攒尖、 六角攒尖或者歇山顶形式,以丰富桥身造型。
• 4. 阁廊型:阁廊型风雨桥的体量较大,有桥墩、桥台、桥 廊和桥亭。其桥身一般为两跨,在桥身两端的台基与河中的 桥墩上建造三至五重檐的桥亭,桥亭均为歇山顶,形成类似 “阁楼”的造型。这类廊桥的桥架一般为两跨以上,结构为 密布式托架悬臂梁,桥身的主体构架是桥亭,而原有的长廊 被分割为几段,每段的间数为五间左右,成为连接每个桥亭 的通道。桥廊屋顶为悬山顶,廊顶的山面入口加一层披檐, 桥亭屋顶为歇山顶,其斜脊和戗脊的端部均用水戗发戗的作 法。在构件的装饰处理上,此类风雨桥比楼廊型风雨桥更为 灵活多样,比如脊刹和脊尾的灰塑连在了一起,装饰有双龙 戏珠等,再如屋身每排架子的瓜柱柱头的雕刻主题可以不相 同。这类廊桥一般作为两个寨子之间的交通连系亦或是全寨 通往县城的出入口,同时在每个亭身的中部开间设有祭祀的 神龛间,用类似骑马雀替的板壁进行装饰,供奉土地神、判
5. 塔廊型:塔廊型风雨桥是寨中体量最大的风雨桥,它是在 阁廊型风雨桥的基础上,把中亭亭顶由歇山顶改为攒尖顶,檐 数可保持不变,形成类似“宝塔”的造型,最常见的形式是把 桥墩与桥亭的个数分别增加两个,形成二台三墩五亭,再把中 亭与侧亭的亭顶改为攒尖形式。这类廊桥的桥架一般为两跨以 上,结构为密布式托架悬臂梁,每跨的桥廊间数一般在五间左 右,廊顶为两坡悬山式。在构件的装饰处理上,此类风雨桥最 为丰富全面,比如每个亭身的抬梁枋之间有板壁装饰,再如桥 廊与桥亭的封檐板上绘有卷草图案。这类廊桥一般作为全寨通 往县城的出入口,同时在每个亭身的中部开间设有祭祀的神龛 间,装饰作法同阁廊型风雨桥,供奉土地神、关公、文昌星、 始祖佛、盖天古佛,案例有永济桥(图 1-8)。
5.5风雨桥分类
按结构特征来划分,可以分为简易型、装饰型、庙宇型等类型 ; 依其屋面不同的处理形式分为平廊桥、楼廊桥、亭廊桥、阁廊 桥和塔廊桥。
5.5.1 结构类型
• 1.简易型 • 该类风雨桥基本由建筑构架和简单的屋顶组成,无结构性的装
饰部件。这类桥一般体量不大,其交通功能性较强,精神性功 能相对较弱。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黔东南木结构民居的特点,
重点苗族侗族民居特点和构架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苗族吊脚楼的功能布局; (2)掌握苗族吊脚楼空间组合; (3)掌握苗族吊脚楼与环境的关系; (4)掌握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苗族侗族民居 的区别。
目录
5.1 侗族风雨桥的概念 5.2 侗族风雨桥的分布及现状 5.3 风雨桥的形成背景 5.4 风雨桥的发展历史 5.5 风雨桥的类型 5.6 风雨桥的结构组成 5.7 侗族风雨桥的装饰
第3章 风雨桥 凯里学院 王展光
1
【学习提示】 风雨桥是侗族村寨重要公共建筑,在侗族村寨的风水布
局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风雨桥分类 和结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运用本章的理论对日常 生活碰到的风雨桥进行分析,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雨桥的社会功能、发展 历史和装饰特点,重点掌握风雨桥的分类、结构体系和构造
5.3 风雨桥的形成背景
5.侗民族特性 其一,侗族自足自强及擅长建筑的品格在众多民族中尤为突出 。 其二,侗族具有较强的共同心理素质。 其三,侗族具有较强的宗教敬仰之心。 风雨桥已经承载了村寨的风水格局、族群的认同感以及侗民的 精神寄托等功能的民族标志性建筑之一
5.3 风雨桥的发展历史
5.4.1 风雨桥的选址 • 其一,风雨桥选址在村寨边河流的下游或出口处,建造风雨
• 六、造桥的仪式
• 风雨桥的建造过程也具有丰富的精神寄托,人们认为风雨桥 是“生命之桥”,提倡民倡民建民修,以祈福风雨桥吸引更 多的生灵,兴旺村寨的人丁。风雨桥的建造都是由本寨的长 老发起,由组织者拿着“红本”(即募捐本)挨村走寨串户 ,募捐造桥的财物,然后将募捐名册碑刻在桥头或者誊写在 桥亭内的装饰板壁上。在风雨桥正式建造之时,要举行 “ 发墨开工”仪式。由掌墨师选择吉日“请”鲁班祖师,再“ 请”过世的历任掌墨师“到场”,并杀鸡祭祀,然后把五尺 长的圆木架在新木马上,将其用墨斗“弹墨”并念咒语“开 墨”,最后其余匠师才能开始造桥。风雨桥竣工之时,众人 要举行盛大的跨桥庆典仪式,即在桥上铺上一匹红布,由一 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侗语叫“仙人”)率领村上老人先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