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教育学领域倡导“区域研究”的新动向①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比较教育学领域具有开展教育的区域研究的传统,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瑟·莫尔曼和乔治·贝雷迪为使“区域研究”成为比较教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马越彻在丰富教育的区域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上取得了突出业绩。
近年,随着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英国、日本等比较教育学者从全球主义或全球意识出发,重新认识到了区域研究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他们倡导区域研究的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关键词]全球化;比较教育学;区域教育研究;“区域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9)06-0012-082009年第6期外国教育研究No .6,2009第36卷总第228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 .36General No .228[收稿日期]2009-03-1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而不同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探索》(课题批准号:DDA070174);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东北亚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区域研究”框架的分析》(项目批准号:NENU —SKB2009)。
[作者简介]张德伟(1966-),男,河北衡水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全球化态势日益凸显,也随着存在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对教育科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区域研究在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美、英比较教育学领域之后,再次重新受到广泛重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比较教育学界正在重新认识教育的区域研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它之于比较教育理论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本文在对“区域研究”的涵义、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对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瑟·莫尔曼(Arthur H .Moehlman )、乔治·贝雷迪(George Z .F .Bereday )和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马越彻倡导区域研究的主要论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探讨当前东西方比较教育学界倡导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和基本特征(一)“区域研究”的涵义现代区域研究是指“二战”前后在美国产生,冷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状态,冷战结束后一度出现式微迹象,当今全球化时代重新受到重视,具有“综合之学”[1]性质的一个研究领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兰·坦斯曼(Alan Tansman )认为,区域研究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用于表述有共同志向的学术领域和行为的集合。
[2]日本文化人类学者中村光男给区域研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界定。
他认为,区域研究的英语词源是“area studies ”,其研究对象的区域既可以是作为一种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也可以是包含几个民族国家、具有①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博士生王喜娟、硕士生卫沈丽搜集并翻译整理了一些英文文献资料,特此致谢。
特定文化和地理统一性的范围更广阔的地区(如中东、东南亚);区域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的地理和历史状况,针对区域内国家、社会、各种集团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信息,明确和把握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进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动向;区域研究不仅在语言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形态人类学、农学、林学、气象学、海洋学、流行病学等部分自然科学中也被运用着,它采用的是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研究体制。
[3]概括地说,区域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选择的区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注重实地调查的实证性研究,以期透视所研究区域的发展趋势的一个研究领域。
同时,它又是一种研究范式。
(二)“区域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区域研究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二战爆发前夕,美国一些研究拉丁美洲和苏联的学者提议对这些地区进行更加协调一致的研究,这可视为对区域研究的初步酝酿。
二战爆发后,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作为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简称OSS)的情报分析专家,协助培训海外驻军和战后占领军的军官,这可视为区域研究的胎动。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一些研究型名牌大学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设立了区域研究系、区域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区域研究计划,这是区域研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科研体制、研究计划和研究范式正式形成的标志。
[4]二战后东西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国想在世界上充当霸主角色使美国认识到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因而区域研究在美国兴盛起来。
特别是1957年10月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后,受苏联“卫星冲击”的影响,美国对区域研究加大了投入力度。
起初,区域研究具有单纯地为冷战服务、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服务的性质,研究主题基本局限在狭窄的政治领域和部分社会科学领域。
6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研究领域向更加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扩展。
70年代后期,受越南战争后孤立主义倾向的影响,美国的区域研究一时陷入了停滞状态。
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东西对峙的缓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的相互依赖性明显增强,区域研究再次受到了重视。
这一时期,区域研究的研究范围和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研究范式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所运用,其研究方法也趋向于多样化,它为女性研究、性别研究、美国黑人研究、民族研究、亚裔美国人研究、文化研究、农民研究等提供了多种理论和方法,为美国建立大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研究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区域研究一度出现了式微迹象,其研究范围开始改变局限于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状况,更加关注广泛的国际关系、区域间关系和全球化方面的问题,后社会主义的变革、市民社会和文化变迁等被纳入到区域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进入21世纪,阿富汗战争、“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促使美国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到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当前的美国似乎正在迎来区域研究的新热潮。
美国区域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干预、财团支持和学术界呼应的结果。
在区域研究上,美国形成了一个由国家政权、情报部门、基金会和大学结成的,其背后体现一种权力、金钱和知识关系的网络。
在政府和大财团的支持下,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启动了各种形式的区域研究项目。
密歇根大学的日本研究、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研究、芝加哥大学的西亚与南亚研究、哈佛大学的俄罗斯研究、康奈尔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拉丁美洲研究等都非常有特色。
英、法等欧洲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摆脱“东方学”区域研究传统,引入美国式的区域研究,一些大学设立了区域研究中心或研究计划,如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所、萨塞克斯大学开发研究所、牛津大学日本研究所、法国国立高等研究所区域研究部、荷兰哈格社会研究所、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所等,这些机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所在国家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地区。
日本在二战以后开展了一定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一些大学设立了区域研究机构,如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上智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国际大学中东研究所、庆应义塾大学区域研究中心等。
澳大利亚的大学也设有一定的区域研究机构,如莫那什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等。
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区域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邻近的东亚和2009年第6期外国教育研究第36卷总第228期东南亚地区。
此外,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有的大学设有大型区域研究中心或研究计划。
现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后现代主义无情地批判现代性、多元文化主义超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区域研究正在得到重新认识和建构。
区域研究正在与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思潮、世界新秩序理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地探究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新课题。
(三)“区域研究”的基本特征关于区域研究的特征,美国学者阿兰·坦斯曼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点:1)精深的语言学习;2)运用方言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3)密切关注地方性历史、观点、材料和评注;4)通过细致的观察来验证、阐释、批评或提出宏大理论;5)经常跨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边界来进行多学科讨论。
[5]日本学者中村光男把区域研究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1)要具备当地语言能力;2)收集和利用用当地语言完成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3)重视实地调查(field-work)和实地生活体验;4)把关注当代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5)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对既有学科的定论和常识持批判态度。
[6]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学术性学科相比较,区域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研究不局限于以某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而是把“区域”作为首要的选择。
从区域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区域研究的一个独特之处。
区域研究学者把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置于重要地位,日本学者立本成文指出:“没有区域的框架,区域研究是不能成立的。
”[7]区域研究要求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个区域,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
第二,区域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重视多学科分析。
虽然区域研究的核心是区域,但是,它并不排除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在研究中的作用,它只是主张要超越采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
实际上,区域研究对某个区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的特性,也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多学科研究可以避免学科专业划分过细所导致的狭窄性弊端,拓宽分析的视野,增强解释的力度。
一般而论,区域研究需要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知识和方法论。
但是,对于一个从事区域研究的学者来说,全部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事区域研究可以首先掌握一个主学科或专业(ma-jor),此外再掌握一个副学科或专业(minor)。
[8]第三,区域研究非常重视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强调实地调查和实地生活体验的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西村俊一指出,区域研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活动,它就是研究者把自己置身于所研究的区域之中,去了解新的未知生活环境的基本行为。
[9]同时,文献研究也是区域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区域研究非常重视收集、利用用当地语言撰写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