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散数学(1-4章)自测题(答案)

离散数学(1-4章)自测题(答案)

《离散数学》题库答案第2,3章(数理逻辑)1.答:(2),(3),(4)2.答:(2),(3),(4),(5),(6)3.答:(1)是,T (2)是,F (3)不是(4)是,T (5)不是(6)不是4.答:(1)P↔(4)QP→⌝P⌝Q→⌝(2)QP⌝→(3)Q5.答:(1)6.答:2不是偶数且-3不是负数。

7.答:(2)8.答:⌝P ,Q→P9.答:P(x)∨∃yR(y)10.答:⌝∀x(R(x)→Q(x))11、a、(P→Q)∧R解:(P→Q)∧R⇔(⌝P∨Q )∧R⇔(⌝P∧R)∨(Q∧R) (析取范式)⇔(⌝P∧(Q∨⌝Q)∧R)∨((⌝P∨P)∧Q∧R)⇔(⌝P∧Q∧R)∨(⌝P∧⌝Q∧R)∨(⌝P∧Q∧R)∨(P∧Q∧R)⇔(⌝P∧Q∧R)∨(⌝P∧⌝Q∧R)∨(P∧Q∧R)⇔m3∨ m1∨m7 (主析取范式)⇔m1∨ m3∨m7⇔M0∧M2∧M4∧M5∧M6 (主合取范式)b、Q→(P∨⌝R)解:Q→(P∨⌝R)⇔⌝Q∨P∨⌝R⇔M5(主合取范式)⇔ m0∨ m1∨ m2∨m3∨ m4∨m6 ∨m7 (主析取范式)c、P→(P∧(Q→P))解:P→(P∧(Q→P))⇔⌝P∨(P∧(⌝Q∨P))⇔⌝P∨P⇔ 1 (主合取范式)⇔ m0∨ m1∨m2∨ m3 (主析取范式)d、P∨(⌝P→(Q∨(⌝Q→R)))解:P∨(⌝P→(Q∨(⌝Q→R)))⇔ P∨(P∨(Q∨(Q∨R)))⇔ P∨Q∨R⇔ M0 (主合取范式)⇔ m1∨ m2∨m3∨ m4∨ m5∨m6 ∨m7 (主析取范式)12、a、P→Q,⌝Q∨R,⌝R,⌝S∨P=>⌝S证明:(1) ⌝R 前提(2) ⌝Q∨R 前提(3)⌝Q (1),(2)析取三段论(4) P→Q 前提(5)⌝P (3),(4)拒取式(6)⌝S∨P 前提(7) ⌝S (5),(6)析取三段论b、P→(Q→R),R→(Q→S) => P→(Q→S)证明:(1) P 附加前提(2) Q 附加前提(3) P→(Q→R) 前提(4) Q→R (1),(3)假言推理(5) R (2),(4)假言推理(6) R→(Q→S) 前提(7) Q→S (5),(6)假言推理(8) S (2),(7)假言推理c、A,A→B, A→C, B→(D→⌝C) => ⌝D证明:(1) A 前提(2) A→B 前提(3) B (1),(2) 假言推理(4) A→C 前提(5) C (1),(4) 假言推理(6) B→(D→⌝C) 前提(7) D→⌝C (3),(6) 假言推理(8)⌝D (5),(7) 拒取式d、P→⌝Q,Q∨⌝R,R∧⌝S⇒⌝P证明、(1) P 附加前提(2) P→⌝Q 前提(3)⌝Q (1),(2)假言推理(4) Q∨⌝R 前提(5) ⌝R (3),(4)析取三段论(6 ) R∧⌝S 前提(7) R (6)化简(8) R∧⌝R 矛盾(5),(7)合取所以该推理正确13.写出∀x(F(x)→G(x))→(∃xF(x) →∃xG(x))的前束范式。

解:原式⇔∀x(⌝F(x)∨G(x))→(⌝(∃x)F(x) ∨ (∃x)G(x))⇔⌝(∀x)(⌝F(x)∨G(x)) ∨(⌝(∃x)F(x) ∨ (∃x)G(x))⇔ (∃x)((F(x)∧⌝ G(x)) ∨G(x)) ∨ (∀x) ⌝F(x) ⇔ (∃x)((F(x) ∨G(x)) ∨ (∀x) ⌝F(x)⇔ (∃x)((F(x) ∨G(x)) ∨ (∀y) ⌝F(y)⇔ (∃x) (∀y) (F(x) ∨G(x) ∨⌝F(y))(集合论部分)1、答:(4)2.答:323.答:(3)4.答:A1=A2=A3=A6, A4=A55. 答:(4)6.答:(1)7.答:(2),(4)8、设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A⋂ (B-C)=(A⋂B)-(A⋂C)证明:(A⋂B)-(A⋂C)= (A⋂B)⋂~(A⋂C)=(A⋂B) ⋂(~A⋃~C)=(A⋂B⋂~A)⋃(A⋂B⋂~C)= A⋂B⋂~C=A⋂(B⋂~C)=A⋂(B-C)b、(A-B)⋃(A-C)=A-(B⋂C)证明:(A-B)⋃(A-C)=(A⋂~B)⋃(A⋂⋂~C) =A⋂ (~B ⋃~C)=A⋂~(B⋂C)= A-(B⋂C)c、A⋃B=A⋃(B-A)证明:A⋃(B-A)=A⋃(B⋂~A)=(A⋃B)⋂(A⋃~A)=(A⋃B)⋂E= A⋃B9、P(A)⋃P(B)⊆P(A⋃B) (P(S)表示S的幂集)证明:∀S∈P(A)⋃P(B),有S∈P(A)或S∈P(B),所以S⊆A或S⊆B。

从而S⊆A⋃B,故S∈P(A⋃B)。

即P(A)⋃P(B)⊆P(A⋃B)10、P(A)⋂P(B)=P(A⋂B) (P(S)表示S的幂集)证明:∀S∈P(A)⋂P(B),有S∈P(A)且S∈P(B),所以S⊆A且S⊆B。

从而S⊆A⋂B,故S∈P(A⋂B)。

即P(A)⋂P(B)⊆P(A⋂B)。

∀S∈P(A⋂B),有S⊆A⋂B,所以S⊆A且S⊆B。

从而S∈P(A)且S∈P(B),故S∈P(A)⋂P(B)。

即P(A⋂B)⊆P(A)⋂P(B)。

故P(A⋂B)=P(A)⋂P(B)(二元关系部分)1、答:(1)R={<1,1>,<4,2>} (2) R 1-={<1,1>,<2,4>} 2.答:R R ={〈1,1〉,〈1,3〉,〈2,2〉,〈2,4〉} R -1 ={〈2,1〉,〈1,2〉,〈3,2〉,〈4,3〉}3.答:R={<1,1>,<2,2>,<3,3>,<4,4>,<5,5>,<6,6>,<1,2>,<1,3>,<1,4>,<1,5>,<1,6>,<2,4>,<2,6>,<3,6>}4.答:R 的关系矩阵=⎥⎥⎥⎥⎥⎥⎥⎦⎤⎢⎢⎢⎢⎢⎢⎢⎣⎡000000001000000001R 1-的关系矩阵=⎥⎥⎥⎦⎤⎢⎢⎢⎣⎡0000000100000000015.若R 和S 都是非空集A 上的等价关系,则R ⋂S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a ∈A ,因为R 和S 都是A 上的等价关系,所以xRx 且xSx 。

故xR ⋂Sx 。

从而R ⋂S 是自反的。

∀a,b ∈A ,aR ⋂Sb ,即aRb 且aSb 。

因为R 和S 都是A 上的等价关系,所以bRa 且bSa 。

故bR ⋂Sa 。

从而R ⋂S 是对称的。

∀a,b,c ∈A ,aR ⋂Sb 且bR ⋂Sc ,即aRb ,aSb,bRc 且bSc 。

因为R和S 都是A 上的等价关系,所以aRc 且aSc 。

故aR ⋂Sc 。

从而R ⋂S 是传递的。

故R ⋂S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6、设R ⊆A ×A ,则R 自反 ⇔I A ⊆R 。

证明:⇒∀x ∈A , R 是自反的,∴xRx 。

即<x,x>∈R ,故I A ⊆R 。

⇐∀x ∈A , I A ⊆R ,∴<x,x>∈R 。

即xRx ,故R 是自反的。

7、设A 是集合,R ⊆A ×A ,则R 是对称的⇔R =R -1。

证明:⇒∀<x,y>∈R , R 是对称的,∴yRx 。

即<y,x>∈R ,故<x,y>∈R _1。

从而R ⊆R -1。

反之∀<y,x>∈R -1,即<x,y>∈R 。

R 是对称的,∴yRx 。

即<y,x>∈R ,R _1⊆R 。

故R=R -1。

⇐∀x ,y ∈A ,若<x,y>∈R ,即<y,x>∈R -1。

R=R -1,∴<y,x>∈R 。

即yRx ,故R 是对称的。

8、设A={1,2,3},写出下列图示关系的关系矩阵,并讨论它们的性质:解:(1)R={<2,1>,<3,1>,<2,3>};M R =⎪⎪⎪⎭⎫ ⎝⎛001101000;它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2)R={<1,2>,<2,1>,<1,3>,<3,1>,<2,3>,<3,2>};M R =⎪⎪⎪⎭⎫⎝⎛011101110;它是反自反的、对称的;(3)R={<1,2>,<2,1>,<1,3>,<3,3>};M R =⎪⎪⎪⎭⎫⎝⎛100001110;它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也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也不是传递的。

9、R 是A={1,2,3,4,5,6}上的等价关系,R=I A ⋃{<1,5>,<5,1>,<2,4>,<4,2>,<3,6>,<6,3>}求R诱导的划分。

解:R诱导的划分为{{1,5},{2,4},{3,6}}。

10.画出下列集合关于整除关系的哈斯图.(1){1, 2, 3, 4, 6, 8, 12, 24}.(2){1,2,…..,9}.并指出它的极小元,最小元,极大元,最大元。

在图(2)中极小元,最小元是1,极大元是5,6,7,8,9,没有最大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