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05年中国风电产业回顾和未来5年的展望
2005年中国风电产业回顾和未来5年的展望
Abstr扯t:Based on accurate statistics for tlle wind power installed c印acity in 2005,the situation of tlle wind power farnl constmction with fast gro叭h and tlle weak equipment localization rate was analyzed.Looking back tlle event occun.ed in 2005 to have milestone meaning for wind power and tIle innuence on development tendency, it is pointed out the pIDgress and lessons of wind power in duIation of…renth Five Planning¨,andempha8izedtIleabilityoflocalization rateandelectricitytoaccessgridforwindpowerin5yearsinthefuture. Key words:wind power industry;localization mte;electricity to access grid;forecasting
万方数据
动工兴建,成为世界第五大风电制造商。回想20世 纪90年代初期两国风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水平在相同的起跑线 上,经过十几年发展,印度1 a之内新增装机超过中 国累计装机数量近200 MW。
风电开发商们怀着很高的期望进入2006年,然 而顿时陷入迷茫之中,因为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细 则里关于风电上网电价规定的关键字只有11个: “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这里面含有太多的不 确定因素值得忧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张 北单晶河200MW、锡盟辉腾梁300MW和包头巴音 200MW风电场作为2006年风电特许权项目,通过 招标选择投资者,确定上网电价。除了制造商也要向 招标人承诺履约保证这种和投资商“打捆”的方式与 以往不同外,在2006年人们更期待着这一轮招标形 成的电价能够使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
风电设备制造方面,金风公司经历艰苦创业阶 段后,在过去5 a里迅速崛起,平抑了国内风电机组 市场的价格,拉动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和控制器等 关键零部件制造商的发展,显示国产化的重大意义。
2005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终于突破了 “100万kW大关”,其中风电特许权项目的装机只 占52 MW,“规模化”还没有显示出来,这样的“成 就”在感觉上却振奋不起来,特别是看到我国的邻国 印度在2005年当年新增风电1400多MW,累计达 到4400多MW,而且产生了本国的风电机组制造 商Suzlon公司,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印度最大,还 出口到美国市场,在中国天津的制造基地已经破土
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规定了有利于风电发展的基本原则,然后各有关部 门制定实施细则,许多组织为配合实施细则的起草 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和测算,经过各方 面反复讨论,年末出台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 和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提出风电实行 标杆电价加补贴电价的方案;11月7—8日在人民 大会堂召开了“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发 表了“北京宣言”,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最高层领导对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视;5月16日在新疆乌鲁木齐 市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风电建设前期工作会议”公布 了2020年风电20000MW装机容量规划目标初步 安排表,后来又将规划目标增加到30 000 MW;7月 和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出台关于“风电 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 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以及“产需结合”即制 造商与开发商“打捆”提供市场保障以加快风电设备 本地化的政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年起,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文件中 取消了“承诺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人”这个 关键的规定。
2005年中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机组592台,装 机容量503 MW。与2004年当年新增装机198 MW相 比,2005年当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254%。
2005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1 864 台,装机容量1 266 MW,风电场62个。分布在15个 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与2004年累计装机 764 MW相比,2005年累计装机增长率为65.6%。
进行检测,在产品升级换代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另 一个国内制造商——运达公司的产品在2005年安
收稿日期:2006—05—28 作者简介:施鹏飞(1940一),男,福建福卅1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风力发电规划设计工作。E—mail:shi-pengfei@263.net
16 万方数据
装了7250kW,虽然比2004年增长多倍,但是总量 很小。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的“科技部863项 目”研究成果——1 MW变桨双馈变速机组也于 2005年7月投入试运行。东方汽轮机厂引进1.5 MW 变桨双馈变速技术和哈尔滨哈飞威达公司引进 1 MW半直驱技术,两公司分别将原装样机安装到 国内风电场开始野外运行考核,标志着国产兆瓦级 变桨变速技术取得进展。2005年外国制造商占主要 市场份额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在技术上变桨双馈变 速型占绝大多数,外国制造商的兆瓦级机组当年安 装了101 MW。
从正在建设的风电场规模预测,各开发商为了 完成已经开工项目的任务,只要机组设备能够供应, 2006年底中国风电场装机容量可能超过2GW,再 往后投资规模将随着政策的明确和落实程度、配套电 网建设的进程等因素继续扩大或缩减。2010年风电 发展规划目标只提了5 GW,开发商也以是否完成装 机容量来衡量业绩,实际上没有电量的指标是不够科 学的,因为风电上网电量取决于风能资源和机组实际 可利用率,风电项目完成装机容量后少发电甚至不发 电的案例并不罕见。笔者希望2009年底累计装机达 到4GW,2010年的风电上网电量达到80亿kW·h, 当年新增装机容量l GW中所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 都超过70%,这才意味着真正达到了规划的目的。
2005年风电上网电量约15.3亿kW·h。 2005年新增市场份额:国内制造商占29.4%, 其中新疆金风公司的份额最大,占新增总装机的 26.4%,占国内制造商的89.7%;外国制造商占 70.6%,其中西班牙Gamesa公司的份额最大,占新 增总装机的35.7%,占外国制造商的50.6%。 2005年累计市场份额:国内制造商占22.7%, 其中新疆金风公司的份额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 17.5%,占国内制造商的77.4%;外国制造商占 77.3%,其中西班牙Gamesa公司的份额最大,占累 计总装机的21.5%,占外国制造商的27.7%(按当时 装机所签合同纪录的公司名称)。 另外,中国台湾省2005年新增风电机组55台, 装机容量91 MW。2005年中国台湾省累计风电机组 71台,装机容量104MW,风电场9个。 2005年确实发生了对中国风电发展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变化,首先是2月28日全国人
第39卷第9期
中国电力
VoI.∞。№.9
翻时攀中t圆威睡声韭圃麟耥乘莱掺隼酌j震重
施鹏飞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 100011)
摘 要:在对2005年风电装机容量进行准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风电场建设快速增长但国产设备制造能
力仍然薄弱的态势。回顾2005年内发生的对风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及对发展趋势的影响。指出“十五
17
参考文献:
[1] BTM Consult Aps.Intemational wind ene。gy development,world Market update 2005[R].mngkoebing,Denmark,2006.
[2]施鹏飞.风电发展潜藏危机[N].人民日报,2006—02—23. SHI Peng-fei.Potential riskforwindpowerdevelopment[N].People’s Daily,2006一02—23-
2005年是我国“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现简单 回顾过去5 a风电发展的坎坷经历可以温故而知 新。在200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44 MW, 只是原电力部设定目标1 000 MW的1/3,主要原因 在于当时人们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作用不如今天 这样重视,特别是在1998年后电力市场出现了供过 于求,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竞争性市场,风电 因其成本高没有竞争能力而受到冷落,未及时出台 明确的激励政策,当时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在经营期 内要反复重新核定,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使非电力系 统的投资者望而却步。2002年国家计委采取特许权 招标方式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要求项目规模至少 100MW,由省政府承诺项目发电后等效满负荷3万 h电量的固定电价,通过招标选择投资商。实践的结 果表明,由于“承诺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 人”这样的规定使实际中标电价导致项目亏损,如 2003年江苏如东特许权招标,6家投标商中5家投 标电价在O.6l~O.72元/(kW·h),而中标的一家投标 电价低到0.3979元/(kW.h)(含8.5%售电增值税和 15%所得税)。在风电设备国产化方面原国家计委实 施的“乘风计划”扶持的2个合资公司未达到预期目 的,国家科委863项目支持的“兆瓦级风电机组研 制”课题,5个承担单位中3个实力最强的先后退 出,只剩下金风公司和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坚 持完成了样机试制。以上经历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责任编辑李博)
ReView of岍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 in 2005 and its prospect of 5 years in the future
SHI Peng.fei (ChinaHydropowerEngineeringConsultingGIDupCo.,Beijingl0001l,China)
规划”期间风电的进展和教训,强调未来5 a应以国产化能力和风电上网电量衡量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