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水 平 斜 视 组 (n = 4 5 ) 眼震 弱视 DVD IO O A 7 ( 1 5 .1 % ) 2 6 ( 5 7 .7 % ) 2 0 ( 4 4 .4 % ) 3 3 ( 7 3 .3 % ) 正 位 组 (n = 1 2 0 ) 1 7 ( 1 4 .1 % ) 6 3 ( 5 2 .5 % ) 2 8 ( 2 3 .3 % ) 7 3 ( 6 0 .8 % ) 统计值 p > 0 .0 5 p > 0 .0 5 p < 0 .0 0 5 p < 0 .0 0 5

斜,调镜后转为正位。未矫正屈光不正或矫正
不当可能影响远期眼位
16
17
本文结果:
初诊时179例均无同时视,
术后只有28.8%建立了融合功能; 初诊时62.0%患有弱视, 术前仍有40.7%弱视未能治愈
12
先天性内斜视4岁前 手术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目前手术时机选择的主流观点是早期手术 多数学者得出了2岁前手术优于2岁后的结果 无充分证据支持早早期手术(6个月内)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 特征及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 刘海华 甘晓玲 李巧娴
前 言
先天性内斜视:出生时或生后六个月以内
发生的共同性内斜视 发病早,危害大,争论多
确切病因仍不清楚 早期特征了解的不充分

的:
探讨先天性 内斜视治疗 的最佳时机 和疗效
2
手术时机意见不一
治疗效果不甚满意
对象与方法
8
讨 论
表3 不同手术年龄组远期双眼单视功能
~2 岁 无同时视 同 时 视 融合功能 立 体 视 合 计 8 (1 0 0 % ) 0 0 0 8 ~4 岁 6 (3 7 .5 % ) 2 (1 2 .5 % ) 7 (4 3 .7 % ) 1 (6 .3 % ) 16
*
~8 岁 2 7 (5 8 .7 % ) 6 (1 3 .1 % ) 1 3 (2 8 .2 % ) 0 46
4
治疗方法
术前治疗: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
手术治疗:
1、双侧内直肌后徙术为主 2、斜视角较大者采用双侧内直肌 后徙加单侧外直肌截除术 3、少数弱视治疗失败在非注视眼行 单侧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术
术后治疗: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
处理伴0Δ;欠矫>+10Δ;过矫>-10Δ
7
讨 论
表2 不同年龄手术组远期眼位
~2 岁 正 欠 过 合 位 矫 矫 计 11 (5 0 .0 % ) 7 (3 1 .8 % ) 4 (1 8 .2 % ) 22 3 .1 ± 2 .5 6 年
*
~4 岁 3 2 (7 1 .1 % ) 7 (1 5 .6 % ) 6 (1 3 .3 % ) 45 2 .9 1 ± 2 .4 3 年
弱 视:初诊时117例(62.0%)、术前为77例(40.7%) 末诊时29例(15.3%)
屈 光 度:主导眼+2.28±1.22D,非主导眼+2.76±1.27D 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 斜 视 角: 33cm:+25Δ~+110Δ,平均+61.4Δ±21.2Δ 78(34.2%)例:裸眼斜视角大于戴镜,超过+10Δ 该组病例初诊年龄半岁~15岁,6个月之内者3例 伴随体征:眼震34例(14.9%)、DVD64例(28.0%) IOOA144例(63.1%)、A-V征30例(13.2%) 双眼单视:术前有179例能配合同视机检查均无同时知觉
术后眼位:
正位:221例(97.0%) 、5例欠矫、2例过矫
远期眼位:
正位:120例(71.0%) 、29例欠矫、20例过矫
末诊双眼单视功能:
47例(58.8%)无同时视、9例(11.2%)为Ⅰ级 23例(28.8%)为Ⅱ级、1例(1.2%)为Ⅲ级
6
讨 论
表1 正位组及水平斜视组伴随体征比较
对过去14年内小儿眼科收治的先天 性内斜视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22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
性别构成:男106例、女122例 初诊年龄: 5个月~17岁,平均 3.89±2.81岁 手术年龄: 11个月~17岁,平均 5.87±3.38岁 随访时间: 1个月~13年,平均 2.12±1.94年
3
对象与方法
本文结果:
~2岁手术组 8例均未建立同时视, 并且术
后眼位变化较大 ~4岁手术组术后眼位和功能最好
患儿就诊年龄多大于2岁的国情
13
先天性内斜视也可能 存在屈光性调节因素
传统认为先天性内斜视为非调节性

本文结果:
78例有屈光性调节因素,其中有3例 病例初诊年龄为6个月之内
14
矫正伴随体征是先天性 内斜视治疗的重要环节
*~4岁组有融合功能的比率最高(p<0.05)
9
伴随体征变化
眼球震颤34例:术后眼震情况无变化 A-V征30例:术后A-V征均消失 DVD87例: 术前诊断:64例 5例二次手术时矫正,术后垂直斜视消失 术后诊断:23例
1例行手术矫正,术后未再出现
10
屈光状态变化
22例(13.0%)术后曾出现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伴有弱视、IOOA和DVD的 比率较高 伴有IOOA的V型斜视、伴有上斜肌麻痹、 上斜明显的显性DVD均应在内斜手术的 同时给予矫正 有些伴随体征如DVD在术后又可发生变化 应及时处理
15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远期眼位 并不稳定,影响因素包括伴随的 垂直斜视和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本文结果:

远期水平斜视组伴有DVD、IOOA的比率明显 高于正位组,提示伴有DVD、IOOA可能影响 术后远期眼位的稳定 术后有22例发生了调节性内斜,9例曾出现外
出现时间:7.1±4.5个月
重新配镜后:5.1±2.7个月转为正位 屈光度变化:比术前增加+0.86±0.37D 9例(5.3%)术后曾出现外斜视: 出现时间:12.7±7.8个月
重新配镜后:15.4±7.8个月转为正位
屈光度变化:比术前减小+0.98±0.56D
11
先天性内斜视严重影响患儿视觉 功能的正常发育,主要危害是双 眼单视功能发育的缺陷和弱视
~8 岁 6 3 (7 8 .7 % ) 9 (11 .3 % ) 8 (1 0 .0 % ) 80 3 .4 2 ± 2 .1 0 年
~17 岁 1 4 (6 3 .6 % ) 6 (2 7 .2 % ) 2 (9 .1 % ) 22 2 .6 1 ± 2 .2 9 年
随访时间
*~2岁组远期正位率与其余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