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宁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主要含有总黄酮醇苷和银杏内酯。
自我国第1支“6911”注射液上市以来,对其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是国内外均有使用的惟一植物药制剂。
经研究表明,舒血宁注射液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舒张动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循环,清除体内过多自由基,增加缺血组织对氧及葡萄糖的供应等组织保护,同时可竞争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抑制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以及脂肪代谢紊乱等。
因此,舒血宁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现简述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支配脑部的动脉血管管腔变窄或闭塞,使脑组织血供减少而发生缺血,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部功能受到损害的症状,临床上常见TIA、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血栓)和脑栓塞,其发病率、致残率高,已成为目前危害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刘氏[1]等治疗组静脉用5%葡萄糖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根据病人的血糖情况)加舒血宁注射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1351)30ml;5%葡萄糖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根据病人的血糖情况)加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g,1次/日,14天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日,并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常规干预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7%。
冠心病心绞痛
舒血宁是一种天然专一性的抗血
小板激活因子,银杏内酯为目前天然
抗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中最有
临床应用的药物之一,能降低血液黏
滞性,疏通血管内瘀滞血液,祛除有
毒过氧游离基,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
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红细胞
的变形能力,从而改善心肌的缺血、
缺氧,有利于心绞痛的恢复。
在应用舒血宁的治疗中,对稳定
型心绞痛有效率93.3%,不稳定型心
绞痛有效率88%,对心电图ST段改
善有效率58%,T波改善有效率
43.1%,另外在对血脂及血黏度的下
降也有一定效果[2]。
但对不稳定型心
绞痛还应该伍用硝酸脂类扩冠药物口
服治疗,这样效果更佳。
也可以停用
舒血宁静滴后改用口服银杏叶片治疗,
以达到长期抗凝、扩冠、改善微循环
和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
增高,其机制之一是山梨醇代谢旁路
被激活,即醛酮还原酶(AR)活性增加,
把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和果糖,造成
山梨醇在细胞内浓度增加,以致引起
细胞高渗肿胀和破坏。
同时激活蛋白
酶C,使胶原合成增加,沉积在肾小球
基底膜,使其通透性增加。
舒血宁中
银杏提取物的主要成分黄酮抑制AR活
性,使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明显减少。
另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
病时,肾小球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及凝血机制障碍,肾血流速度减慢,
大量的血细胞凝集和襻周渗出。
因此,
改善肾小球内血管动力学异常及高凝
状态,可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
银杏
叶提取物的原子捕获性物质在血管扩
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超氧阴离子
能灭活内源性扩张因子(EDRF),而银
杏叶提取物可捕获超氧阴离子,从而
使EDRF发挥扩张血管作用。
EDRF还
可通过增加环磷鸟苷酸的合成来扩张
血管,从而起到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
通过清除自由基,拮抗血小板激活因
子(PAF),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
黏度,改善微循环,同时稳定细胞膜,
抑制血管壁通透性,增进RBC、WBC
的可塑性,从而改善肾小球血液循环。
以上可能为舒血宁减少糖尿病肾病尿
微量白蛋白的另一机制。
曹氏[3]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糖尿
病肾病患者,糖尿病均予胰岛素治疗,
有高血压者予降压治疗。
治疗组加用
0.9%盐水+舒血宁注射液20ml,1次/
日静滴,共2周。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6.4%。
注意事项
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经提取
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含有少量乙醇,
为此输液前要询问有无乙醇过敏史,
对有过敏史者要慎用,并密切观察有
无过敏反应。
对银杏过敏体质者不建
议使用此药。
舒血宁注射液为黄色的
澄明液体,护士配药时如发现药液出
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不
能使用。
在输液过程中,当舒血宁输
完后,若需要再输其他药物,应输入
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液10~20ml,
将滴管内的药液完全输入完毕后,再
加入第2组液体的药物,可避免发生
药物化学反应,出现药物配伍禁忌,
给病人造成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吉祥,徐凡叶.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
管病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
(10):34.
2杨培林,等.舒血宁治疗心绞痛42例疗效观察.中
国社区医师,2006,8(2):33.
3曹英华.舒血宁治疗糖尿病肾病44例.吉林大学
学报,2004,30(6):990.
顾雪村郑静维陆伯华100000北京普仁医院神内科舒血宁注射液主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社区用药指导
CHI NESE COMMU NI T Y DOCT OR S
14
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7期(第25卷总第3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