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人居环境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论文
摘要:新城作为城市的发展,应该做到城市功能的基本完善和居住工作的基本平衡。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应注意土地、景观、交通等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为宜居的人居环境,应建立在符合人活动的行为尺度上的城市建设基础之上。

否则,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乃至产业衰退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致命的。

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过渡期。

相比过去的城市规模,以数倍城市半径的规模向外扩张。

市级以上的城市无一例外的进行了新城的开发建设,出现了新区开发、振兴城市副中心、都市新镇(城)、交通节点等开发形态。

1新城模式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新城的定义: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community)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新城不应仅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新城不只是一个“卧城”。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式:田园新城、产业新城、边缘新城、副中心新城、行政中心新城、TOD新城。

田园新城是指以国家立法为基准,政府主导下由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
产业新城——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驱动力而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城模式;边缘新城是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而形成的;
副中心新城,承担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以解决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减轻经济活动对城市造成的副面影响,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与城市中心区域存在很强的依附关系;
行政中心新城模式是应政府的需求产生的,政府在新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交通导向开发”(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属于密度偏高的开发,位于主要交通站点周边适宜步行的距离内为步行者也不排除驾车者提供居住、就业和购物的机会。

目前的中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以TOD模式为主导结合其他五种规划的指导思想进行的。

2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TOD)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交通系统中,传统的交通方式逐步向机动化出行转变,由此导致城市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交通拥堵等问题逐渐浮现。

如何使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与交通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成
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基于“交通-土地利用” 互动关系的土地开发创新模式。

国外研究和实践表明,它能够促进城市土地的紧凑布局,有效提高城市整体效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

能为实现我国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为城市化、郊区化和机动化的同步进行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共融的发展模式。

一个典型的TOD 由以下几种用地功能结构组成:公交站点、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开敞空间、居住区、次级区域。

(1)核心商业区
每一个TOD 必须拥有一个紧邻站点的多用途的核心商业区,同时也使公交站点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目的地,以增强其吸引力。

(2)办公区与居住区
TOD强调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平衡布局。

另外,办公区紧邻公交站点布置也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地依靠公共交通解决长距离的通勤出行问题。

(3)开敞空间
TOD内部的各项功能围绕着相应的开敞空间展开,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往空间。

(4)次级区域
紧邻TOD 的外围低密度发展区域也是必要的,称之为次级区域。

虽然TOD鼓励高密度的土地使用,但同时不排除多种层次的住宅选
择。

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TOD新镇的发展存很强的相关关系,TOD新镇的规划需要保证住宅的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年龄阶层人们的住宅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人口结构多样化的目标。

TOD新镇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对于交通需求的有效管制,来保证捷运系统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和TOD站点的辐射力。

TOD新镇的开发需要一种多方共赢的开发模式,TOD开发时机最好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初期开始。

3新城居住区模式由街坊式居住小区向邻里式居住社区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需求。

为了改善居民的住房需求,我们往往片面追求住房供给,住区的设施配套不完善、交通拥堵、社区缺乏活力、居民原有的行为特点与生活模式趋于消解,使得邻里关系变得淡薄、冷漠,由此引发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居民缺少对新建住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街坊式”住宅是一种传统的居住模式。

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大,大量居住区规划建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现有住宅区规划模式产生的弊端逐渐呈现。

随着住宅区设施、绿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宜居环境的考量。

这时,传统的街坊式住宅模式以其开敞又私密的特点引起人们的重视。

邻里单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的,是居住区的规划理论。

其基本出发点一是以邻里单位为细胞来组织居住区,二是力图解决现代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对小学生上学的安全的影响。

他认为,
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在同一邻里单位内部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增进理解人口交流。

4邻里中心与城市综合体
邻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其实质是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市场。

邻里中心作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围绕12项居住配套功能“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邻里中心摈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的弊端,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

邻里中心不是“社区内的商业”,而是“服务于社区的商业”,被业内人士誉为“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开发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
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物业。

大型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拥有齐备的生活系统;集公园、公寓、商场、写字楼、餐饮、休闲、娱乐、会所于一体。

5 新城人居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1)居住密度大,缺少商业、文化与公共服务设施。

(2)新城风貌单一,缺乏个性。

(3)新城过度依赖大城市,缺乏基础设施,产生交通问题。

(4)造成开发过度,土地资源浪费。

6 结论
新城作为城市的发展,应该做到城市功能的基本完善和居住工作的基本平衡。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应注意土地、景观、交通等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为宜居的人居环境,应建立在符合人活动的行为尺度上的城市建设基础之上。

否则,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交通拥堵乃至产业衰退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致命的。

参考文献:
[1]王辑宪.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的方法与实践[J]. 国外城市规划,2001(1):5—9
[2]孙梦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3—24
[3]陈劲松.新城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