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时间,两大宗教的基本教义;探究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2、掌握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内容,明确《史记》的历史地位;
3、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明确其在中国艺术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道教两大宗教基本教义的学习,逐步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主客观因素,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兵马俑艺术成就的了解,培养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语言讲授、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秦汉时期人文科学的成就从感性认知发展到理性认知;
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初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祖国悠久灿烂的古文化的初步了解,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体会和实践爱国主义。
(四)教学重点:
司马迁与《史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五)教学难点:
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六)授课过程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观察照片,说一说他们是什么身份?
和尚(佛教徒之一:佛教徒是佛教的弟子也称谓僧侣,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道士(道教徒之一)
他们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译: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3.除从寺院、道观外,我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到过佛教徒和道教徒?
影视作品,书籍里,绘画中,石窟、壁画、雕塑中等等。
4.猜一猜:下面的信息,是与属佛教有关,还是与道教有关?
(1)名著《水浒传》第一回是《张天师祈禳瘟疫》,讲述宋徽宗请张天师做法消灾。
(2)文学遣词如:世界、无常、实际、刹那、绝对、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词语都来源于()。
(3)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世界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4)张三丰及他开创的武当内家拳,后演变为现代人广为用来健身太极拳。
(5)画圣吴道子绘制的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6)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僧一行
是()弟子。
(7)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
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
(8)()的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对我国哲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9)春秋时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主要思想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辨证思想。
对我国哲学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5、结论: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6、解决预习题一: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和空间?
西汉末年,中原地区。
(2)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教义?
古代印度。
基本教义:人死后可以转世再生,人在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
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3)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提倡和扶持?当时的许多平民百姓为何要信仰佛教?
佛教的教义实际要求人民放弃对今生美好的追求,放弃对统治阶级的压迫的反抗符合统治者利益。
平民百姓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4、结合佛教的预习题,通过看书和查找资料(如上网)说说你对道教的认识?
土生土长,东汉时期民间兴起,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得道后可长生,并炼丹药,迎合了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愿望?
5、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司马迁和《史记》
1、预习题二:
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课本、网络等)自学司马迁与《史记》,课上请你介绍司马迁的生平或讲一个司马迁的故事?
生讲:略
2、议一议: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社会条件:汉武帝统治时国家安定、繁荣富强。
家庭条件:司马迁的史学世家
个人条件:司马迁个人的学识、远大理想、忍辱负重、不懈努力等
3、说一说:《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历代王朝写史书的典范。
同时它也是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被读书人奉若神明.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反映了司马迁有着什么人生观? 也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录象并写观后感?
练习: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__________曾经说过的。
3.西汉末年,哪一种宗教从西方传入中国?________
4.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________
5.我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文化遗迹是_____ 预习作业:
1、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2、赤壁之战的原因、经过、结果?
3、评价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