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政策,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结合学校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情况,制订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校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五个方面。
一、校情分析我校至成立以来,营造出了在“尚行”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尚品立行文化育人”办学理念和“博文约礼”的校训精神。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更新了教育观念,扎实进行了业务提升,熟练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踏实奉献、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
省、州、市名优教师齐全,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州、市赛课一、二等奖;学生各种团体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的综合实力在提高,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先后有汪营各小学的校长到我校跟岗学习考察,毛坝小学、忠路民族小学、建南黄金小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我校和教师互动交流,今年开始还将牵头元堡各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
我校坚持“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的办学宗旨,秉承“创新改革,执着跨越”的发展精神和“质量立校、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定办一所“优质小学+特色小学=学生多元成才”的特色民族实验小学。
至成立以来,我校坚持多元发展,学生多元成长,素质提升明显,已为学校成为优质特色民族实验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来源是按照全市的划片招生,在全州目前来看,我校入校水平整体偏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或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弟,学生总体起点较低,对改变自己暂时不利的现状和习惯没有应对信心和策略,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愿意坚持,表现出意志力较弱。
这是我校在制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时特别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课程目标我校坚持通过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勤朴涵真、思学向上、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和新的形势,我校的课程设置与规划就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的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因此,我校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目标为:(1)以两个意识、四个品性和三自准则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目标(现代意识、国际意识;爱国心、责任心、坚定性、创造性;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并能道德自律、学习自主,学会理解、尊重、学习他人,学会相互依存与融合,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交流沟通并努力践行,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判断能力和约束能力;(2)以三个基础、六个领域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养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语言(中、英语)、数学、社会、科学、艺术、技术六大领域)帮助学生学会对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健康等的认识手段,全面掌握小学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获得社会行为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3)以大体育观为指导思想的身体、心理素养课程目标(发展个人体育特长兴趣,并使身心健康、技能提高、习惯良好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生命自爱、健体自觉、交往自如、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追求真善美,为将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拥有幸福的生活打好基础。
三、课程设置我校的“尚行教育”本质上就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的一个抓手,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对学生的品德意志和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通过自我适度磨练实现理想成长期望的教育。
也即针对我校生源特点和学校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确立尚行认知、形成尚行意志、化为尚行行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如意,通过磨练意志,能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学习和实践,完成小学学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合格+特长的小学生,并为今后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打好基础的教育。
这是我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现在,我校还要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再做些思考和完善。
1、建设“尚行教育”的学校德育课程。
我校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小学培养目标、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一系列要求,细化为清晰明确的学校“尚行教育”课程目标和学生行为标准,依据学校“尚行教育”目标,研究确定学校德育内容标准和德育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尚行行为标准,研究确定学生健康成长的考核评价标准,依据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研究确定学生健康成长的认证标准。
我们将在目标和标准指导下通过对内容确定与实施、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最终形成学校以实现学生“尚行”为目标的德育课程体系。
使我校学生的成长能“尚”在过程,“行”在标准。
我校“尚行教育”德育课程的内容选定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现实生命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感受“尚行教育”的现实价值,提高以生活能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生活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为他们今后生活所需要的人格品质做准备。
课程包括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两个方面,显性课程包含学科课程渗透,品社课、主题班(队)会课、课外活动课等;我校在注重隐形课程,注重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将特别注重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如:课程的目标(分年级),课程的内容(分章节),课程的进程(按计划),课程的实现形式(多样化),课程的教学方法、练习及评价(个性2、建设“尚行教育”的学校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课程。
我校已开题研究的校本课程“尚行”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树立全面的课程观;就是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结合校情学情,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
该课题的研究,将整体优化我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后的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策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并加强课程管理,不以任何理由缩减、挤占此类课程,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学科课程。
在我校,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将会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学科与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由于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在“核心素养”牵引下,我校对“学科素养”的培养将做到:①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
②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③学科群,即语文、英语、阅读、品社学科,数学与科学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社团、社会实践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我校将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解读课程标准,树立整体规划教学的意识,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目标、教学建议、评价等进行系统化梳理,整合课程资源,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撰写课程纲要,统筹安排学科学段教学。
分解课程目标,指向我校学生学习质量,设置明确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学习目标的达成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底线。
清晰陈述的学习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
教师将综合学生情况、文本内容、教学经验等多种资源,依据目标分类学,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一定教学情境下的课时目标,使课时目标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
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并选择与目标匹配的课堂评价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之后再设计与学习目标一致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或方法等,将课堂评价镶嵌在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课堂评价获取学生达标的证据,以此调节教学计划或节奏等。
我校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型课程和选修课程,以班级授课、分层指导,分类要求。
自主选修课程(如:梦想课、校本3、建设国学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我校国学教育课程将把传统文化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爱国”等内容相联系和融合,并作为我校尚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将注重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我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积极作用。
在课程目标上,发挥国学教育对培育我校学生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我校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思想意识、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建立适合我校学生人格培养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将选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古典诗词》等文化经典课程,构成我校国学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
每天利用晨读课或阅读课进行国学经典诵读4、建设“尚行教育”的学校STEAM课程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
我校的STEAM课程目标是以科技教育为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能力的练习,在科学特色与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理科实验以及选择性深度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见长的创新性小学生。
我校教师将根据自己原有任教学科与STEAM可能的交集,寻求可能的突破方向,依托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相关的自我研发科目,根据兴趣相投的原则,组合成团队,共同研发实施相应的STEAM校本课程科目。
在我校的STEAM课堂上,教师围绕一个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到一个班级范围内的小组中去开展研究,期间有可能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网络的方式与校外学习支持者、学习伙伴开展交流。
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学会使用技术搜集、分析数据,并设计、测试和改进一个解决方案,然后与其同伴交流研究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根据我校学生表现出的兴趣和热情,开设相应的科技学习、训练、探索、创新课程,并融入学科学习课程。
让学生提升学科学业水平的同时,在科学创新的体验、实践和磨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