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地域综合体理论。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掌握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内容、梯度推移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熟悉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倒“U”字理论,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的相关理论、生产地域综合体理论和部分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教学重点】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和战略模式。
【教学难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第四章:产业布局规划(6学时)
【主要内容】产业布局学理论概述,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区位论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区位论的应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第三产业区位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的主要原则、内容和特点。
【基本要求】掌握区位论概念、工业区位论和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原理,理解第三产业区位论、杜能环和逆杜能环,熟悉区位论的应用,了解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开发、重工业、轻工业和旅游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论和第二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区位论和旅游业布局规划。
【教学难点】工业区位论,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开发。
第五章:基础设施布局规划(6学时)
【主要内容】基础设施基本概念与理论,交通区位论,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区域电力系统规划,区域电信规划。
【基本要求】掌握基础设施基本概念,理解交通区位论的基本知识,熟悉区域交通运输、电力系统、通讯业和水资源的特点和布局规划的方法。
【教学重点】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交通区位论和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
【教学难点】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10学时)
【主要内容】城镇体系概念、特征,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心地理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城镇化,城镇体系结构规划(职能、规模、空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城镇、城镇体系、城镇化的概念,掌握中心地理论的三原则和城镇体系三个结构规划,理解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方法,熟悉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了解世界城市群(带)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城镇、城镇体系、城镇化的概念,中心地理论的三原则和城镇体系三个结构规划。
【教学难点】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中心地理论。
第七章:生态环境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环境问题与特征,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规划,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供需、土地类型与利用分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基本要求】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的概念,理解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环境保护的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教学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
【教学难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第八章:区域发展管制(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政策概述,区域管制,区域管制导则和区域管制措施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管制概念,掌握管制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内容和区域管制导则,熟悉区域管制措施,了解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
【教学重点】区域管制概念和内容,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
【教学难点】区域管制内容,区域发展政策
第九章:区域规划的编制与技术方法(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过程,编制程序,编制主要内容,区域规划编制的技术和方法。
【基本要求】理解区域规划过程和编制程序,,熟悉区域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编制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重点】区域规划过程、编制程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编制的技术和方法。
附:学时安排表
序号内容学时
1 第一章概论 2
2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 4
3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
4 第四章产业布局规划 6
5 第五章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6
6 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10
7 第七章生态环境规划 4
8 第八章区域发展管制 4
9 第九章:区域规划的编制与技术方法 4
合计48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环节:
结合相关课程设计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区域规划的观念与方法,运用区域规划“经济的观点和管制的思想”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课外教学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以项目的选址、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等为主的规划工作。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课下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和增强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第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学习能力;第二,对时势政策的关注和洞察能力;第三,运用区域的整体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以百分制计。
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
(4)进一步说明的情况:
本课程是发展较快的学科,并与国家的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大纲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新资料不断更新,围绕城市与区域发展核心,吸收最新国家关于区域发展政策和举措,及时作相应调整。
根据实际教学效果的需要,在理论课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适当穿插部分关于区域发展的影音录象教学,并邀请区域规划专家讲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区域规划是在对区域进行广泛的多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和对策措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后面的《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张沛,《区域规划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