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复习1、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于1928年12月29日,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史称东北易帜。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2、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北伐大革命的政治事变和反革命事变。

1927年4月12日,蒋派兵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武器,大规模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

18日,蒋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3、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

中间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即高级干部整风学习阶段;全党整风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阶段。

延安整风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

4、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

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

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5、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直接打击的目标有三个: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

北伐战争消灭了孙传芳和吴佩孚,却因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没有消灭张作霖。

7、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都希望取得胜利,但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十分混乱,并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

为了澄清人们思想认识的混乱,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总结了抗战十个月来的斗争经验,对持久战做了理论的概括,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的道路。

《论持久战》是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澄清了党内外对于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们,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伟大的指导作用。

8、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9、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会后不久,中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这次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进行工作。

11、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

12、七届二中全会:经过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3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北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

这个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指出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实行战略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这次会议及毛泽东的报告,成为中共夺取胜利的纲领性文件,也成为后来新政协《共同纲领》政策基础。

1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

过程:巴黎外交的失败消息,使北京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6月3日后,上海工人发动罢工声援,全国响应,掀起“六三运动”,形成了以学生斗争为先导,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

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运动中被捕的学生,撤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以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1919年之前,我国的民族革命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等等,民主革命有由国名党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而五四之后,则是开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民族民主解放革命。

这个革命的性质与前面的几次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这以为最广大人民的解放而进行的革命。

所以,我们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分界,是因为五四运动是由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领导的14、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917年起,《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李大钊等参加了《新青年》编辑或撰稿。

新文化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5、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关于工会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关于加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等决议。

明确指出中国当前要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主义革命。

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规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特别是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而且初步解决了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方式、革命目标和革命前景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民主纲领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大标志,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大制定了一个完备的党章和纲领,标志着中共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6、: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及《抗战建国纲领》:1938年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它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全面政治纲领,包括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主运动、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共32条。

纲领提出了“抗战救国”的总口号,并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在外交上,“联合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在军事上,规定“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在政治上,提出“改善各级政治机构”,“增高行政效率,以适应战时需要”;在经济上,发展农村经济,“开发矿产”,“推行战时税制”;在民众运动方面,提出“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给予合法之充分保障”。

但这些均应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而且强调全国抗日力量在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实行“政治之统一”。

这个纲领在主张抗日上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消极因素,它没有提出抗战到底,驱逐日本出中国,没有提出战胜日本的军事策略,在很多政策上都具有两面性,总之它是国民党片面抗战的纲领,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表现了国民党既要抗战,又害怕人民在抗战中发动起来的矛盾状态。

所以说他与中共全面抗战的纲领有本质区别。

17、两次国共合作比较:不同点: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