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应为—— ,——?
动宾倒装:
“故国神游”应为——? “多情应笑我”应为——? “人面不知何处去”应为——?
因果倒装:
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感受放在前面 写,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 才显得空旷。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 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格外低垂;是 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 动。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典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改变词性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的某 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 首词的“词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
2.颠倒词序
主语后置 崔颢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b.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短亭、江边水边、 亭里 桥上、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例诗:《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别董大》(高 适)
《赠汪伦》(李白)
2.爱情诗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
6.行旅诗 特征(意向):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 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鬼气要药、孤独彷 徨、思乡思琴等。
7.咏史诗 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 8.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花、山,水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9.其他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3.哲理诗 特征:宋诗议理诗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
4.边塞诗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 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仇怨、思乡思 亲、同情批驳。
5.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
以景结情
3.隐约之美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诗词功能
1.可抒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可叙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诗歌怎么教
1.有趣地教 2.艺术地教 中国诗歌大会 经典咏流传 3.归类地教
状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 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月 下僧敲门”,
“鸟宿池边树”应为——? “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 “桃花依旧笑春风”应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 “东篱把酒黄昏后”应为——?
定语后置: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 “停车坐爱 晚枫林”, “碧玉妆成一树高”应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应为——?
主宾倒装: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 信”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应为——,——?
3. 省略词句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特殊词: 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例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使诗文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表颜色的词:在诗中可做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借颜色表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一、美学特点
1.声韵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结构之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并列结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先叙后议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可议论
题乌江亭
叠题乌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与君王卷土来?
4.表达哲理
题西岭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诗歌题材
1.送别诗 特征:a.文题(送、赠、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