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514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5143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唱歌《茉莉花》12.拓展欣赏《茉莉花》(东北民歌、河北民歌)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感受中国民族1音乐的魅力。

.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对比、聆听等方式,分辨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够用流畅圆润、有呼吸支持的1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对比、探究江苏、东北、河北三地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异2 同,能够辨识这三种音乐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歌曲的演唱及感受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聆听《茉莉花》2.师生交流(二)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挥拍聆听。

.复听歌曲2.再次聆听3.轻声跟唱4.学习歌词56.随琴演唱(三)拓展学习1.东北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五、课堂小结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八、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九、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2课时第一、教学内容(一)欣赏《玫瑰三愿》(二)听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继续学习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感受其魅力。

2.通过听竖笛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体验合作演奏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从歌曲结构、演唱方法、歌词、旋律发展、伴奏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特点。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1.通过欣赏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能够了解、分辨音乐创作常用方法“模进”,体会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艺术歌曲价值及其发展,探究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趋势,并用“模进”创作手法完成旋律编创。

三、教学重难点有关竖琴的相关知识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生交流.教师总结2.(二)欣赏《玫瑰三愿》1.初次聆听歌曲2.两次聆听3.小组探究(三)探究艺术歌曲的特点1.教师指导2.师生总结(四)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1.教师示范演奏2.学生自学3.分声部练习4.合奏练习五、课堂小结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八、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九、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第二单元梨园风采第课时1一、教学内容学唱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民族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增进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热爱、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黄梅戏知识、欣赏视频资料,感受黄梅戏的唱腔特1点,分析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通过聆听范唱、视唱旋律、随录音学唱等手段,学唱《夫妻2双双把家还》。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黄梅戏相关知识。

1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分角色背唱表3 演。

: 三、教学重难点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初次聆听1 .黄梅戏简介2 新课教学(一)、念白与板式特点.学习黄梅戏念白1 .简介黄梅戏的板式特点2(二)、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随琴哼唱12.随伴奏演唱3.探讨黄梅戏艺术风格4.介绍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5.分角色表演唱五、课堂小结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八、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九、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2课时第一、教学内容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学唱、表演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印象,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听、看、唱、做、表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豫剧唱腔的韵味,体验豫剧唱腔的艺术魅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唱腔、行当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感受豫剧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戏曲的演唱四、教学过程1.导入(1)欣赏豫剧《花木兰》片段。

教师播放豫剧电影《花木兰》片段。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剧种?唱腔有什么特点?(2)介绍豫剧常识。

①教师简介《花木兰》故事梗概,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唱腔刻画了花木兰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②总结豫剧唱腔特点:爽朗、大方、朴实、装饰音较多。

.③简介豫剧及其代表人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着重介绍常香玉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

2.感受豫剧唱腔与方言的联系(1)学说河南方言。

用河南方言学说“谁说女子不如男”, 辨别河南方言语音语调与普通话的不同,分析河南方言的特点。

(2)聆听唱腔。

结合方言的学习,聆听这一句唱腔,分析唱腔与方言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说河南话,感受豫剧的音乐特点。

3.学唱戏曲(1)唱段分析。

①《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朗朗上口。

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采用二八连板即二八板的连奏,中间没有间奏,很有气势。

②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儿男”运用了切分音和甩腔,以及重复的衬词“咳咳”,尽显英武豪迈之气。

(2)模唱片段。

①学生随教师模唱。

②通过模唱与跟唱,学习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体会音乐中的滑音与甩腔等特点,感受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3)学习表演动作。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中人物的表演,模仿一两个动作。

.【设计意图】感受戏曲唱腔艺术,增强艺术表现力。

4.表演展示(1)分组表演。

①分小组练习演唱与表演动作。

②小组表演后其他组同学给予意见与建议。

(2)集体表演。

四、课堂小结通过欣赏豫剧唱腔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体验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六、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七、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八、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第三单元西乐撷英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1.唱歌《绿袖子》。

2.拓展欣赏《绿袖子幻想曲》。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a旋律小调,学会用暗淡、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绿袖子》,表现纯朴、伤感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柯尔文手势培养内心听觉,唱准变化音。

(2)在活动中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采用比较法、视唱法欣赏管弦乐曲《绿袖幻想曲》。

3.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有气息支托的声音演唱歌曲。

(2)把握变化音的音准,找到3拍子的韵律感。

三、教学重难点:音准及旋律的把握四、教学过程(一)体验四三拍韵律1.教师哼唱《绿袖子》,随乐拍手划旋律线,学生观察老师动作找规律。

.2.再次哼唱《绿袖子》,学生按四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随乐拍手划线。

(二)学唱歌曲《绿袖子》1.视唱歌曲乐谱。

(1)出示a旋律小调音阶。

(教师范唱音阶,提示#4的唱名发音:fei(飞),#5的唱名发音:c)(2)教师做柯尔文手势唱音阶,学生跟着老师做手势默唱。

(学生独立做柯尔文手势唱音阶。

)(3)教师范唱歌曲《绿袖子》乐谱,设问: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4)学生听《绿袖子》音乐,拍手划旋律线,体验歌曲基本情绪。

(5)教师: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情绪是否一成不变?(6)学生再次聆听,回答问题。

(7)学生聆听教师视唱乐谱,将乐谱中出现的变化音标记出来。

(8)学生随钢琴视唱旋律。

(9)教师提示弱起小节的进入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附点四分节奏和三拍子的韵律感。

(10)学生完整视唱歌谱。

(三)拓展欣赏《绿袖幻想曲》1.介绍作品。

《绿袖子》威廉斯将在世界广泛流传的英国民歌英国沃恩·教师:改编成管弦乐,用于歌剧《热恋中的约翰先生》的第三幕中的主题之一。

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全曲欣赏。

.教师引导学生从速度、演奏乐器、旋律发展等方面去了解作3 品《绿袖幻想曲》主题谱例,4.出示由另一首英国民歌《可爱的约翰》改编成的B 学生用竖笛视奏。

.复听全曲。

5五、课堂小结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八、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九、课后反思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1.欣赏《如歌的行板》。

2.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性,体验十九世纪在沙俄统治下人民苦难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学生参与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音乐。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

(2)了解弦乐四重奏的构成和演奏特性。

(3)熟悉《如歌的行板》、《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的音乐主题,能视唱《如歌的行板》A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音乐背景信息了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哼唱《四小天鹅》旋律后提问:老师刚才唱的曲名是什么?2.介绍柴可夫斯基。

教师介绍:他生于1840年,是一个开始在大学修读法律专业,选修音乐,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改学音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叫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

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所创作的作品情感丰富,旋律优美,织体饱满。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二)、新课教学了解《如歌的行板》A主题1.出示A主题谱例。

教师要求:在看到乐谱上标有红色三角形记号的地方拍手,没有记号处拍腿▼▼▼X X X X X X XX X X X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腿拍腿2.学生看节奏谱按要求拍击节奏。

3.教师哼唱A主题,学生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为教师伴奏。

、2/4拍子的变化,引出3拍子变成2.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由4.3/4变拍子音乐知识。

5.聆听A主题,学生带着对变拍子的感受,看节奏谱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伴奏并默唱。

6.学生加上拍手拍腿节奏身势随钢琴哼唱一遍。

7.教师唱A主题中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并将音程板书。

8.教师视唱A主题:教师视唱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谱,当看到唱过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时用手做下行的动作。

9.找出行四度旋律音程,教师用蓝色色块标示出来。

10.学生随钢琴视唱A主题,视唱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下行四度的音准。

11.教师引导学生说唱下行四度旋律音程的感受──忧郁、痛苦。

12.教师介绍A主题出处:刚才唱的旋律是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柴可夫斯基将这首歌曲的旋律作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并把这个乐章命名为《如歌的行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