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分析小结】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见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蔗糖溶液、NaCl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交流回答】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NaCl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

【提出问题】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活动与探究2】实验9-2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按教材P,27【交流现象】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得出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提出问题】把一种溶液放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活动与探究3】实验9-3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按教材P28【交流现象】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振荡后不分层,不沉淀,形成溶液。

【归纳总结】液液互溶,量多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特别提醒:通常水无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①溶质和溶剂的确定②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实例【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溶液的组成。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5.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本节课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溶液开始着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通过从宏观现象的领悟到微观分析的提升,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溶液知识体系,通过课堂有效的科学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使学生对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29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

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4N0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按教材P30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比较均匀了,静置后又分层了,倒掉后试管不干净,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其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

洗涤剂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乳化应用于洗涤剂去油污。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了解了乳浊液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NH4N03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2.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二、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本节课要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以及乳化现象,对溶液有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33【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人水后又能继续溶解。

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2.在一定条件下,KN03续溶解。

【提出问题】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交流回答】1.一定温度。

2.—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