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3.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A.电子有得失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4.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化学键的是()A.Na2O2B.Ca(OH)2C.HClOD.Ne练方法技巧——发散创新探究的方法6.A、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A.ⅤA和ⅠA族B.ⅥA和ⅤA族C.ⅥA和ⅣA族D.ⅦA和ⅡA族7.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BF3B.H2OC.SiCl4D.PCl58.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A.XYB.X2YC.X2Y3D.X2Y59.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NH4H的电子式为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C.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D.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10.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H+3的电子式是H••H••HB.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D.H+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氢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练综合拓展11.以下列出了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包含除价电子以外的电子)的示意图,黑点表示非共用电子对,直线表示共价键,且图中各分子仅是由第一.二周期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在括号内填写四种物质的分子式。

1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

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

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与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C、D、E形成的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但离子化合物中除含离子键外还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OH,其中O—H之间为极性共价键,而Na2O2中O—O之间为非极性共价键。

]2.D[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A项不正确;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平衡,B项错误;离子键的形成必须有阴、阳离子,但并不一定是含有金属阳离子,例如铵根阳离子同样可以形成铵盐。

]3.B[共价键的形成不存在电子的得失,只有电子的共用,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别。

]4.C[A项中Cl原子漏写了未参与成键的最外层电子;B项中Na2O2为离子化合物;D项中共用电子对应由C、O原子双方提供,而不应由C原子单方提供,且C原子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正确的书写为。

]5.C[A、B为离子化合物,它们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C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D为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6.A[短周期元素组成AB2型化合物,A、B元素可能有以下组合:ⅡA(Mg)、ⅦA(Cl),ⅤA(N)、ⅥA(O)和ⅣA(C)、ⅥA(O)等,对常见化合物化学式熟记很重要。

]7.C[首先应清楚是8电子结构而不是稳定结构,这样可排除B项,因为氢原子稳定结构中最外层应有2个电子;A项中硼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3个氟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最外层为6个电子;而D项中P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5个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P不会是8电子结构。

]8.D[甲中X含量大于乙中X含量,而甲中Y∶X=2∶1,则乙中Y∶X>2∶1只有D,Y∶X=5∶2>2∶1,因此选D。

]9.D[NH4H中H-有He的电子层结构,与水反应生成NH3和H2,反应后溶液呈碱性,因此D错误。

]10.C[该反应可写成H2+H2―→H+3+H-,根据题给H+3是二电子三中心离子的信息,因此A错;H+3可进一步形成H+n,显然H+3是和H2结合,而不是和H+或H-结合,因为若H+3结合H+,电荷将不再是+1,若结合H-,电性将消失,因此H+n中n只能为奇数,故选C。

]11.(1)N2(2)HF(3)H2O2(4)HCN12.(1)Na O S N H(2)解析因为A、B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在电子总数为30的A2B离子化合物中,每个离子的电子数为10个,故可推知A是Na、B是O;因为4原子核、10个电子形成的分子中,每个原子平均不到3个电子,可知其中一定含有氢原子,分子中有4个原子核共10个电子,一定是NH3。

因原子序数D>E,故D为N、E为H;C与A(Na)同周期,与B(O)同主族,因此C为S。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身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二.知识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三.教学过程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转变。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电路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在Cu上:2H++2e-=H2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