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南
工具性、非职业性的基础教育, 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为了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培养具有健康 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重点建设通识核 心课程,为此,制定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南,引导 学校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提高学生的心智,健
全学生人格;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 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打破学科专业界线,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
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引导学生广 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增 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 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模
式应有的兴趣和尊重,增进学生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 互关系的了解,感悟自我存在的和生命的意义,尊重不同文 化与文明的价值,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生存智慧,提升学 生综合素养。
二)具体目标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 种共同的、核心的、综合的
非
1.文学与艺术模块通过对经典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学习
和分析,探索文学与
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和转变,以及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和表达自我感知与想象创造的能力。
2.历史与文化模块通过对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历史和
不同区域文化的学
习,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缘由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形成原因,培养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感。
3.社会与哲学模块
通过对中外哲学思想的了解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和
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理性思辩与伦理判断能力,关注社会发展与管理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领导素养。
4.科技与自然模块通过对科技与自然的相关知识的了
解,使学生理解人与
自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
二、课程设置要求
1.总体原则
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突
出经典、重视人类文明成果;体现思想性、科学性。
2. 教学内容
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科技与自然”等四大
分,32 学时。
教学内容以主题形式体现,避免以概论或导论 的方式开设课程。
3. 教学方法
感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和价值观念。
要教会学生学 会思考,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习成为创造性 思维的过程。
2)授课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内容的精湛理解和对真
入情 3)要引导学生自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练习、课堂讨论等。
要 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 和练习量的要求。
4. 评价方式
课程的评价要突出学生是否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突 出课程的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的变化。
采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设置
文学与艺术”、
模块课程。
每一模块课程设置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 2 个学
1)教学重点是启迪思想,重点强调思想的、 精神的
理的坚定信念,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要把学
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程申报要求
1. 课程申报人条件课程可以教师个人申报,也可以以
课程团队的形式申
报。
以课程团队申报的,需要确定团队负责人。
课程申报人必须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历,认同学校通识
核心教育理念,教学效果良好以上。
2. 课程申报要求课程申报人根据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建
设指南申报。
所申
报的课程要求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科技与自然”等四大模块范围内。
课程申报人要求填写《三亚学院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申报
书》(具体见附件),报所在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经学院(教学部)负责人审批后,统一于2015 年12 月20 日之前申报到教务处教研科。
四、课程建设管理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
审。
评审通过的课
程,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建设。
项目作为学校的重点立项项目给予建设经费。
首期给予5000 元的建设经费。
建设周期为半年,课程建设期满,要求提交课程建设总结、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
建设期满验收合格,课程准以开设。
进入2016 年培养方案,从2016 级开始开设。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