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学生学习心理与有效教学》讲述了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请选取你感受深刻的一两个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说学生学习心理与有效教学有的关系。
要求:原创,拒绝网抄,紧扣课程内容进行阐述,字数在400字以上。
李亦非---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注入式教学只是授之以鱼,实行“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我认为,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不断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进而达到乐学的学习境界。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过去漫长的教育史上,许多人都孜孜不倦地研究教法,我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也曾提出并试验过不少教法。
随着头脑中思想的更新,我认识到光重教法还不行,必须研究学法,使教与学和谐统一,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我曾教过一个姓赵的学生。
她说起话来一板一眼,背起诗来一套一套的,谁见了,都说她是个天性聪慧的孩子。
可是她上学以后,这种天生的智慧非但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越落越远了。
家长着急,老师补课,全无效。
此后,我天天都在琢磨。
一天,我讲完课,让学生做练习。
我一边在桌间巡视一边下意识地重复讲过的加法交换律,偶然一回头,发现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立刻感到有些诧异。
“你在干什么?”我问她。
“我在听你讲加法交换律呢。
”“怎么不做练习呢?”“刚才您讲的我没记住。
”我马上意识到她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第二节课正好是数学练习课,我边讲课边观察,哦!我发现了她的眼睛总是盯着我。
我叙述黑板上写的话,她也不看黑板。
我初步认定她是不会听课,不会学习。
下课了,我把她叫到一边,师生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讲课时你为什么总不看黑板呢?”“我想把你讲的话都记住,不盯住您怕落下。
”“当你背书上的法则时你是想方框里的黑字怎样写的还是想老师在课堂上怎样讲怎样算的呢?”“我想方框里的黑字是怎样写的,哪个字挨着哪个字。
”得了,不必再问,我完全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从此以后,我开始对她进行个别指导,这指导不是指导怎样做题,而是指导她怎样听课,怎样看书,怎样做作业,怎样预习……她渐渐地会学习了,成绩上来了。
我体会到,必须让孩子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在学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算式:同学们都刷地举起小手。
我叫起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口算得数,从右向左,一步一问,2乘3得6,是哪位?是个位;2乘1得2,是哪位?是十位,20;2乘2得4,是哪位?是百位,400。
然后,我连续叫起许多学生,让大家反复说明运算过程,突出每次得数应写在哪位上。
学生都脱口而出,无一错误。
我接着问:“如果在乘数2的前面填上个‘1’,怎样算呢?”说着,我随即用红色粉笔在乘数的十位上写了一个醒目的“1”,原算式变为:学生在认真地看着、听着、思考着。
“继续乘。
”另一个男生抢着回答。
“怎么乘?”我接着问道。
“像用2乘一样,一位一位地乘。
”“对,你请坐。
现在这道题已由一位数乘多位数变为两位数乘多位数。
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会做,两位数乘多位数,怎么乘呢?”我说:“乘数中十位上的数也和个位上的数一样,要分别与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相乘。
乘的顺序也是从个位开始,但1乘3的积往哪里写呢?”我讲到这里,稍加停顿,然后加重语气说:“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那么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就会做了。
”学生一听,都来劲了,有好几个反应快的马上举手发言,我没有叫他们,而是让大家讨论一下,“1乘3的积应写在哪一位的下边?为什么?”教室内又出现了那种令人鼓舞的讨论气氛。
我在桌间巡视着,听着,不时地加入讨论的行列。
我叫了两名学生发言,他俩的意见恰好不同:一名主张1乘3的积应写在个位上;另一名则主张写在十位上。
我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学生广泛发言补充。
经过一番争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乘数是十位数即表示10,是几就表示几十,故应写在十位上。
我便用鲜红的粉笔把3写在十位上。
最后,在练习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我们又乘胜追击,共同讨论了在三位数乘多位数。
由于两位数乘多位数中位数确定这一难点突破了,因此,多位数乘多位数运算法则很容易被学生掌握了。
随后,我又出了以下练习题:经抽查,第一小组12名同学中10名做得完全正确。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教学中我不但注重让学生会学,同时也注意训练学生善学。
我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规律可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寻找规律的过程,找到规律就能会学,会找规律,就能善学。
沿着找规律的轨迹发展,学生的学习技巧就会得到培养。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以后,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25×36=?并要求口算出来。
学生有点漠然了,这么大的两位数相乘,还能口算?我不断地激励学生,让大家自己去发现规律。
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会算了!25×36=900。
”“你是怎样算的?”我问。
“25×4得100,我把36分解成4×9,这样25先乘以4,再乘以9就是900。
”“好,说得好!那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呢?”“老师,刚才我们做的练习中不就有25×4×9吗?根据乘法结合律知道25×4×9和25×(4×9)的结果是一样的。
听他一说,学生都赶紧去看自己刚才的练习。
可不是,还有几道同类练习题,都能使人看出简便算法的来龙去脉。
我接着在黑板上写出了两组口算题:学生很快地算出了结果。
(三)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稳定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家长都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翅膀,哪一个不丰满都会影响起飞,影响发展。
在教学中,我竭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习兴趣。
我想,学生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就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
一是以美引趣。
我用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和美的板书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以奇诱趣。
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设疑激趣。
抓住知识内容的关键处设疑引思,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之产生求知欲望。
四是以动唤趣。
课堂上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唤起学生兴趣。
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想法是我30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总结,未免有偏差,恳请指正。
在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中,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会学、乐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成功感和胜任感,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建立起自己更大奋斗目标。
反之,学生只能体会到学习活动本身的枯燥无味和学习后的挫败感。
因此,笔者认为在“三生课堂”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会学的方法,体验乐学的成功感,才是“三生课堂”真正的诠释。
如何让学生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乐趣做起。
如何培养兴趣兴趣的标志为好奇心。
一般来说,它是由事物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产生的。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
“三生课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展,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勤奋的探索。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学习生活化。
不论什么学科,只要和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观察为兴趣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学习渐进化。
学习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只有让学生真正会想会做会说,才能进行下一步。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步子缓一缓,引学生入门后,让学生自己及学生在自己家长面前分享学习的快乐时,才会产生深厚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为兴趣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种子。
学习趣味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疲劳感,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在课前更多的预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为兴趣的生长提供良好的阳光、水份。
学习润物化。
学科的不同,学生感受的美感也不经相同,语文教学学生更多的体会的是祖国的河山和人物的情感及好词好句;数学则是体会数字与图形的相映成辉,因此我们教师更多地要让学生感受学习中的美感,体会学习的真正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乐趣乐趣是在有趣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向活动。
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乐趣往往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
乐趣的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是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三生”课堂是为师生的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预设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达到目标的乐趣“三生”课堂中要求从生命发展的高度来立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追求开放的生命状态,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精心地预设学习任务,想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将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
突出学生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在学习中总结方法,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在探究、合作、分享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智力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持续与升华。
提供激励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中自我价值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