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再举几个例子。

綱:提网的总绳。

义符:糸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尚书·盘庚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墨子·尚同上》)(纪:丝的头绪>束丝的绳;网罟:网的总称。

)監:照看面影。

□ :对着盆里的水照看面影。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人:人君)后来在青铜器中字形讹变为“鑒”、“鑑”,近代又变成“鏡”。

再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三)根据字形分析本义应注意的问题由以上的说明可知,词的本义和字形密切相关,因此如果发现某个词的意义与字形无关,这个意义就不太可能是本义,因而还要求得文献资料的验证,如果没有文献资料的印证,这个“本义”就不可靠,因为这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当一个字的形体显示的意义与文献显示的实际语言中的词义相符时,这才是造字时的本义。

可是,古汉语里字和词并非完全一对一的关系,同样,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也不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六书中的假借字记录的词。

六书假借中有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对那些本无其字、借用别的字来表达的词,不能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

例如:来:有往来的“来”、“招徕”、“将来”等义。

“来”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这些意义是“来”的常用义,其中来往的“来”是最基本的意义,应该说这个意义很早就产生了。

但“来”这个汉字,却不是为这个意义造的。

在甲骨文中,来作□,象小麦的样子。

“小麦”是这个字的本义:《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大麦”。

来往的“来”是其假借义。

权:有“黄华木”、“秤砣”、“权力”、“权衡”、“权术”、“权且”等意义。

“黄华木”这个意义在汉语中已消失了,于是借“权”来表示“秤砣”等一系列意义,这个词的本义是“秤砣”,也就是说,“权”字纪录了两个不同的词。

2.不能根据为词的引申义造的字推求本义。

贯《说文》:“钱贝之贯。

从毌贝。

”可见,许慎认为“穿钱的绳子”是本义,这是从“贯”的字形分析出来的。

实际上,“穿钱的绳子”只是一个引申义。

《说文》中有“毌”,义为“穿物持之”。

其实“贯”“毌”本为一词。

“毌”在甲骨文中作。

这些字的意义本来是“干戈”的“干”,被借用来表示“贯穿”的“贯”,作“毌”。

由此引申出了“穿钱的绳子”的意义,“贯”就是为“毌”的这个引申义所造的字,所以从“贝”。

后来“贯”行而“毌”废,先秦文献资料中已不见用“毌”的例证了。

贯鱼。

(易·剥》)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史记·平准书》)例中“贯鱼”的“贯”才是本义,但已不写作“毌”了,“贯朽”说的是“穿钱的绳子朽烂了”,用的是引申义。

许慎正是通过为引申义造的字“贯”寻求本义的,所以不准确。

以上说解可以图示为:贯穿(毌)→穿钱的绳子(贯)——引申义→贯穿(贯)——本义3.要避免就讹变的字形来分析词的本义。

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字形常会产生不少变化,有些字发生了讹变,这些都会给分析字形以探求本义的工作造成障碍,因此不可根据讹变后的字形来分析词的本义。

如:爲《说文》:“□ 母猴也。

其为禽也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母猴”就是马猴(猕猴),亦即大猴子,这是一种臆测,因为没有古文献资料可以印证。

在甲骨文中,“爲”作□ ,象一只手牵一只象在劳动,即用手牵大象帮助人劳动,本义应是“做”,此义有大量文献可证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诗·小雅·北山》)见义不为,不为勇也。

(《论语·为政》)臣《说文》:“牵也。

事君也。

象屈服之形。

” 意思是:“臣”,受牵制者,奉事君王者。

(字形)模仿屈服的样子。

(《说文》中“牵”是“引前(牵引向前)”的意思。

)许慎的这个解释有问题,这里用的应该是声训。

根据这个解释,有人就联想到“牵”有捆绑的意义,于是认为“臣”象一个人被捆起来的样子。

杨树达的解释也明显受到许慎的影响。

杨氏《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

”“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

”实际上,臣,甲骨文作□□□,金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臣民均古之奴隶也。

”“(甲文‘臣’)象一竖目之形。

人首俯则目竖。

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可见,“臣”之所以能为民、奴隶之称,都是因为“臣”形象地摹绘了这些人屈服的状貌:目竖。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证明“臣”为竖目之形。

甲文、金文、篆文中的“望”都从“臣”,作□,或作□;“臨”“卧”都从“臣”。

这些字中的“臣”都是“竖目”。

“望”象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远望或望月,“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下看;“卧”的本义是休息,《说文》“休也。

从人臣,取其伏也。

”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解释,只要明白“臣”是竖目,休息当然与张目闭目这些眼睛的动作紧密相关了。

有人不明白“臣”是竖目之形,反而怀疑“卧”的字形弄错了,认为“当从几从□,卧则□隐于几也。

”谁也没想到,把“目”竖过来,改曲线为直线,这些不算太大的变化会给探求本义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二、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这种派生和发展,笼统地说,就叫做引申。

我们说某词义是某词的引申义,这个词一定是个多义词。

如:解(1)分割动物肢体;(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分解,融化;(4)和解,调解,排解;(5)消除;(6)解释;7)理解,懂得;8)懈怠,松弛。

这些意义除(1)是本义外,其余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则是词义发展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多义词在词汇系统中占大多数,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古汉语词义的引申方式、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和其他要注意的问题。

(一)词义引申的方式1.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这众多的引申义并不一定都与本义直接发生联系,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明晦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说,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这不容易发现。

“朝zhao1”本义是早晨,古人把在早上拜见君主称“朝chao2”,晚上拜见君主叫“夕”。

《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百官努力做事,早朝把事情做完,晚上无事就不拜见君主了)。

后“朝见→ 朝庭(上朝)→ 朝代(宋朝)”,这样间接引申下去,意义越走越远,不仔细清理,其引申线索就不容易弄明白。

2.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1)辐射式引申直接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这种引申方式就是辐射式引申。

这种方式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丙义,各种引申义环绕着本义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

每一个引申义的产生方式都是直接引申。

節: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

《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④节奏、节拍(用于音乐):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

(《楚辞·九歌·东君》)⑤法度(用于社会制度):礼不踰节。

(《礼记·曲礼》)⑥节操(用于道德方面):上壮其节,为流涕(《汉书·高帝纪下》)⑦节约(用于行为):节用而爱人。

(《论语·学而》)再如:比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

本义应是“排列、并列”。

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的“比”即用本义。

从这个本义可以引申出: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