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天津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天津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天津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50.00)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具体来说:(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6)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7)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解析:2.简述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高尚的思想品德。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

班主任应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2)坚定的教育信念。

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教育的硕果。

(3)家长的心肠。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与慈母二者于一身。

(4)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班主任必须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

(6)善于待人接物。

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把学生团结起来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解析:3.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专制主义、经院主义的弊端就在于不符合儿童的本性,用不合适的灌输法进行教学,所以应当根除。

(2)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

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要相互协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④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3)影响。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建立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对教育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他的理论直接为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命题做了准备。

此后,心理学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开启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推进了教育科学化进程。

)解析:4.简述蒙学教材的分类及特点。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的种类有:第一类:识字教学类。

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第二类:伦理道德类。

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主要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第三类:历史教材类。

如《十七史蒙求》,既传授历史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类:诗歌类。

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主要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第五类: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

如《名物蒙求》等。

(2)蒙学教材的特点:①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开始出现按专题分类编写的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②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一些学者亲自编写教材,提高了蒙学教材的质量;④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⑤重视汉字的特点,文字浅显通俗,字句讲究韵律,内容生动丰富,包含多种教育功能,儿童易读、易诵、易记。

)解析: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培养。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创造力,即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品质。

培养创造性的方法:(1)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

(2)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包括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并指导实践。

(3)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应做到:①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

②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使学生敢于联系与移植。

③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转换固有的思路;④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机会。

(4)开设创造课程,教授创造技法。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促进创造性发展的主要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比法、转换思考法等。

(5)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内容。

塑造创造性人格应: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

)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0)6.分析论述学生学习知识的两种方式。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陈述性知识关心“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如教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

程序性知识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根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对知识进行的分类。

(2)二者的差异:①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只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②陈述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也很容易遗忘;程序性知识比较复杂,获得的过程比较难,但是一旦获得,巩固性比较好,不容易遗忘。

(3)二者的相同点:虽然二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做了同样的表征。

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

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观念)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应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

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的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解析:7.论述德育的过程。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实现的。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品德内化。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

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品德的发展。

德育不但要注意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

知、情、意、行如果发展得不平衡,就会导致各因素之间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

德育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便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的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解析:8.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分数:2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含义。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表现为:①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②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③是有道德和有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④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⑤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