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1.试述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

但从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合作学习的使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合作技能、集体自加工);当前中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活动,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素理解不深入,使得合作学习找不到突破口。

(2)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3)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掌握等。

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教师就要研究并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进而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

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就是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从而达到有效合作学习。

2.根据你所掌握的心理学原理,试述在教育中如何正确认识惩罚教育以及惩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

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

在教育中正确地使用惩罚首先要划清正义与权威角色、群体领域与个人领域、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行为、非遵从行为与故意违规行为等的界线。

在教育中执行惩罚要做好奠定情感基础、选择惩罚种类、控制惩罚量度等方面的工作。

惩罚中应坚持慎罚、指向过错、及时与坚定、一视同仁保持关爱等原则,还要从过错行为和过错动机的消减水平两个方面来评估惩罚使用的效果。

惩罚教育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

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系统,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必然会使用惩罚来维护规范的严肃性,以有效地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

因为通过惩罚可以清晰地向学生传递行为对错的信息,从而有效地维系纪律和秩序的权威。

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和管理社会,我们还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惩罚,并以令人信服的、进步和健康的惩罚方式,为学生在未来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失败和惩罚,并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惩罚,做出良好的范例。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创建一个健康而进步的未来社会发挥其积极的导引功能。

因此,惩罚既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

第二,恰当的惩罚有利于促进和调控学生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用实验的方式,在微观层次上解释了惩罚在强化和纠正人的特定行为方面的作用。

如果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后导致了惩罚,人们就倾向于回避这种行为。

第三,惩罚的教育功能都是有限的。

惩罚一般只能阻止或遏制不良行为,但不能消除行为。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惩罚的价值和功能。

3. 试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是重要的外部指导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学习过程既有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也有对原有经验的改组;不但要建构新的意义,而且还要能在新的情境下能够灵活地建构指导各种活动的图式。

归纳起来,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除了具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外,还应该具有应用的要素,即灵活建构各种图式。

新课程下的学生角色(一)知识的建构者新课程中强调: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

(二)自主学习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进而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三)知识探究者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意思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指出,知识是多元化的,不是绝对确定的、永恒性的,而是“猜测性的、可证伪的”知识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有个别性,而不仅是普遍性,知识还应当有情景性,因此学生对多元化的知识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式的学习。

建构主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柱之一,为新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新课程中的知识的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知识的探究者,建构主义在此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 试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

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艾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重要影响人物:母亲艾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重要影响人物:父亲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

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两个基本任务: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重要影响人物:家庭成员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监护者如果允许儿童跑动、蹦跳等,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将增强。

对儿童的主动探索进行严厉惩罚的父母会让儿童对自己天性中的强烈需求感到内疚。

即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了。

重要影响人物:邻居和学校师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在青少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重要影响人物:同伙和小团体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 24岁 )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走向社会热烈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友爱关系,获得爱的品质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

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

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重要影响人物:朋友、恋人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 60岁)繁殖就是“对养育和指导下一代有兴趣”,通常人们通过抚养自己的孩子获得普遍关注。

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重要影响人物: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 ~死亡 )人生的主要活动已基本结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中安度晚年。

健康的老人能适应生活的这一新阶段,当回忆往事时,能安然地面对过去的胜利与失望。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圆满的、有意义的,因而不惧怕死亡,这样的老人具有自我整合感,形成“智慧”的积极品质。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智慧是面临死亡时对生命的一种超然态度。

重要影响人物:整个人类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理论贡献:1、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作了发展和修正,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

2、提出生命循环概念。

生命循环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发展危机是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准。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3、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重点是个体的社会经验。

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对教学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每一关键时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