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普遍性)、典型特征(代表性)或本质特征(性质)。
第一反抗期(2-4岁)自我中心主义(6岁以前)
儿童期的多动行为(6-10岁)青少年的“心理断乳”(10-18岁)
2.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b.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c.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d.心理发展的方向性、顺序性与不可逆性
e.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f.心里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个体差异性
3.手动作发展的特点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手眼协调动作发生的同时,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
2.双手配合。
(半岁以后) 3.摆弄物体。
(针对物体来活动)
4.重复连锁动作。
(用物体做重复的动作)
4.幼儿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
a.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仍然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需要、兴趣密切相关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
b.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有意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5.幼儿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a.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b.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c.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d.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6、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a.语音:在语音方面,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
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3—4岁是培养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
b.词汇: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汇类别不断扩大;
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
c.语法: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
d.言语理解:言语理解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较大的表面性、较大的片面性、较强的情绪性、较大的极端性
e.言语表达:对白言语(被动型)、独白言语(从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情景性言语
7、思维、想象、情感等发展阶段特点
a.思维:1)概括性2)间接性
b.想象: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2)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幼儿想象容易夸张,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c.情感:1)情绪情感逐渐社会化2)情绪情感逐渐丰富化和深刻化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8、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伦理性原则
e.实践性原则
f.矛盾性原则
g.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h.一般与个别的原则
9、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趋势:5岁儿童往往分不清事件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用事件的空间关系来估计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7岁儿童已能利用时间标尺,到8-9岁,60%-75%的儿童都能主动使用时间标尺,把事件的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区分开来,估计时间的准确性也明显提高了。
10、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a.思维发展方式的变化(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逻辑思维)b.思维工具的变化(P94)c.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P94)
11、个体的触觉器官变化:新生儿明显表现出对触摸的敏感,他们表现的第一感觉现象就是通过触摸去反应。
4个月以后的婴儿已具有成熟的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
5-6个月的婴儿出现了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手眼协调动作。
婴儿1岁时已经能够只用手的搜索认识规则物体,学前期的儿童趋向于手指搜索物体的外形。
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口腔触觉活动,在幼儿期则主要表现为手的触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