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
公共关系反映的是人际之间的交往,因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及沟通。
二、传播学为什么诞生在美国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
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
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1)媒介背景,大众媒体发达,引起各类社会各界的重视(2)从政治角度看,美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大众传媒的政治作用。
例:水门事件(3)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不能传播信息,特别是广告,另一面,媒介企业化越加明显(4)从社会角度看,大众传播实践中,媒介带给社会大众的利弊,都得到充分显露。
例:“黄色新闻大战”三、传播演进的规律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亲身传播时代(2)口头语言时代(3)书写时代(4)印刷时代(5)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传播时代特征及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是叠加式而不是替代式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
四、意见领袖消息灵通,常接触媒介,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人特征: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不集中于特定群体或阶层,均匀分布各群体和阶层中;社交范围广;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观点意见领形成因素:价值(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信源(信息来源广)知识面(较强的读码、释码能力)责任感(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群体的头头)人际交往(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地位(在一定群体中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第二章一、信息:日常生活中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科学概念:20世纪20年代,通信领域传播学角度:信息是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不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二、冗余信息:消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换句话说,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候,所发出的信号不是彻底精炼的,它所包含的东西除了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那部分之外,还有重复的但可以使整个信息更完整、更适合传播的那部分三、噪音:一般意义,发声体做无规则震动时发出的声音传播学意义上: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来自于机械本身,也可能来自周围环境,它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噪音,但更可能是意义层面的噪音外部噪音:渠道以外的干扰因素,物理层面的,意义层面的内部噪音:渠道内的干扰因素语义噪音:指因为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送者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对信息无法正确解读。
四、语言符号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1)死线抽象一一话不投机半句多死线抽象一语,出自温德尔约翰逊。
所谓死线抽象,是指语言的运用者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忽视各种人群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把语言表达固守在某类型、层次或水平线上,从而产生语言失当和不对称纠正语言交流过程中“死线抽象”的基本对策:平行搭配、高位下倾、低位高攀、异质互补(2)忽视差异:这种语言失当现象,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3)非此即彼:原是一种极端化的思想方式,他只有两个对立的极端(4)自我投射:是所谓自我投射,指的是人们在用语言表达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第三章一、主我和客我的理论主我与客我理论,也称为“自我理论”,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
“主我”是形式,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例:“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就是主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化了的对象,是客我。
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三、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四、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五、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
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六、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无意识模仿: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有目的的自觉仿效群体中的模仿更多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七、流言产生的原因流言: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的话题产生原因:1、反映社会公众对于某人某事的一种强烈的共同愿望的流言。
2、由于对某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流言。
3、因不安、恐惧而产生的流言。
4、为发泄对某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敌视情绪而产生的流言。
R = I ×A (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八、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就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组织与更大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组织内传播:下行传播(自下而上)、上行传播(自上而下)、平行传播组织外传播:组织间、组织形象传播(公关、广告GIS)、组织危机传播九、危机传播特殊情况下对组织形象进行的维护和修复危机传播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如何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式发展五大战略:否认,规避责任,减少错误行为传播的范围和发展,亡羊补牢,自责例:2005年3月15,肯德基部分食品被检测出含有“苏丹红1号”,16日,肯德基要求所有门店停止销售“涉红”食品。
(减少错误行为传播的范围和程度)当天17点,肯德基连锁店的管理公司百胜餐饮集团向消费者公开道款(自责)集团总裁苏敬轼明确表示,将会追查相关供应商的责任(规避责任)。
经调查,19日公布,原料采购部门原定是A,结果责成的采购公司用了B的。
(否认自己的责任。
)3月23,肯德基在全国恢复了被停产的产品的销售。
苏敬轼说:“中国百胜餐饮集团现在可以负任地向全国消费者保证,肯德基所有产品都不含苏丹红”成分,完全可以安全使用。
”3月28日,百胜餐饮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苏敬轼现场品尝肯德基食品,表示决心采取中国餐饮行业史无前例的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亡羊补牢)3T原则第一,Tell You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强调组织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第二,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第三,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强调信息发布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
十、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或译固定成见,也叫定型化效应,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影响:积极,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评价刻板印象对新闻的影响:刻板印象对新闻人在报道内容的把握上会产生影响。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新闻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十一、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或译为虚假环境、假环境。
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十二、信息茧房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中的现象。
第四章一、把关的几种情形内部控制的几种情形选择的控制时间的控制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话语符号的控制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无形控制第五章一、媒介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媒介即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1)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
2)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3)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仿佛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3)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4)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5)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第六章一、受众的选择性接触过程传媒传出的信息往往不能完全按照传播者的意图为受众所接受。
受众往往接受一部分消息,舍去一部分消息,或者曲解一部分消息,对信息进行过滤,存在一个选择问题。
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注意力经济→首映效应1.选择性注意:注意—接触信息的第一步,指的是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
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整程度。
指向、集中的过程,就是一个舍弃、选择的过程。
(1)结构性因素(客观)信息的形式: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2)功能性因素(主观)2.选择性理解: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性理解四个层面:(1)习惯性(2)求得心理和谐一致(3)功利性的,即选择满足需要,获得愉快的信息可行性(4)可得性3.选择性记忆:是在受众心理需要态度情绪信息传播环境、传播形式和刺激强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