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

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

因此,问题不在于经济学是否科学,而在于我们是否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经济学成为科学的必要前提。

科学的方法就是对称的方法,对称的方法整体上就是五度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就是复杂系统论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

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

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

而经济学的方法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内容决定形式,观点决定方法,经济学的定位、定义,决定经济学的方法。

杨小凯对经济学的定位仍然属于西方配置经济学,他的经济学定义没有达到经济规律的高度,所以他的经济学方法是分析的而不是综合的,也即西方现代经济学通行的实证方法;他提出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没有超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范畴,虽然他对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杨小凯:“经济系统是我们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

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我们需要将整个经济系统分解成众多可供操作的子系统。

对概念和子系统进行组织的经济分析结构,被称为分析框架。

经济学中有很多种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的选择对于概念的含义以及理论的解释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分析层次。

在最底层,他们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

……在第二个层次中,他们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利行为。

……在第三个层次中,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原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被称作实证分析。

当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或者什么应该去做,因为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

……在经济分析的第四个层次上,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上,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均衡)对全社会是否有利?’这个层次上的分析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

最近,经济学在多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

但是,它们对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都不构成严重挑战。

”③杨小凯所总结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环境分析到个体的自利行为分析再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从实证分析到规范分析,在西方经济学范式框架中这样的层级结构算是很全面了,确实没有、也不可能受到实质性的挑战,但不等于永远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挑战。

只要超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范式框架,杨小凯所总结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包括它的层级结构就会受到实质性的挑战。

在对称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杨小凯的这个分析框架包含以下几个实质性的问题,使他的经济学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

首先,这个分析框架只有分析没有综合。

完整的经济学“思想实验”过程:分析、综合、验证。

从分析到综合,是向上的道路;从综合到验证,是向下的道路。

包括综合的分析才是典型分析,只有典型分析才会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杨小凯所总结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只属于分析阶段,还未上升到综合阶段,更未深入到验证阶段。

缺乏综合的“分析”不是典型分析,不是典型分析的“分析”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的“结论”都不是十分肯定——留有这样那样缺口——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家老是用假说来定位经济学结论、老是强调可证伪性是经济学的本质属性的根本原因。

至于“数据”,“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也是根据“数据”——只是这些数据都是片面的,没有通过综合上升到全面的、科学的结论。

其次,这个分析框架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系统分析。

既然杨小凯承认“经济系统是我们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那么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我们不是“需要将整个经济系统分解成众多可供操作的子系统”,而是用复杂的方法对其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复杂还原为简单,综合是把简单复归于复杂。

经济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同样具有复杂系统性的经济学才能与之对称。

经济学是最复杂的科学,是一切复杂科学的典型,也是一切复杂科学的基础。

用线性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所谓研究不确定性的各种数学模型,只能是菜篮打水一场空,从而使经济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所以,复杂系统方法是使经济学科学化的基本方法;而五度空间方法,为科学的复杂系统方法提供了总体框架。

只有复杂系统方法才能使经济分析上升到综合,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第三,这个分析框架对要素的分析是片面的。

经济复杂系统方法是有序方法、双赢方法,是结构出效益、结构产生生产力的方法,是老板之间、股东之间、出资者和管理人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团队成员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双赢合作,是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生产链的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最佳组合,而不是仅仅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利行为”、“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称经济学复杂系统方法就是用有序整合无序、用无序填补有序的方法,是经济系统与非系统相互转化、使非系统向系统、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转化的方法。

只有全面的方法才能使经济分析上升到综合,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第四,这个分析框架只有微观分析没有宏观分析。

经济复杂系统方法,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结构的对接,是经济系统中人和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称,是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协调,只有宏观社会经济过程、微观企业内外各种要素合理搭配、有序运作,才能发挥经济系统的最佳功能。

只有宏微观相统一的立体方法才能使经济分析上升到综合,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第五,这个分析框架之所以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系统分析,对要素的分析是片面的,只有微观分析没有宏观分析,是因为思维方式是还原论的而不是整体论的。

复杂系统论方法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

只有通过复杂系统方法,才使经济学还原论与整体论真正得到统一,才使经济学方法与对象对称,使经济学不确定性得以扬弃。

从空间观的角度看,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就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方法。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创造规律、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

只有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才能使经济分析上升到综合,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第六,以上决定了这个分析框架没有真正的规范分析,没有真正做到实证与规范的统一。

价值、福利、“对全社会是否有利?”是规范的必要环节不是规范的全部内涵。

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两层意义:一是合理的解释,一是正确的引导。

合理的解释:实证性的内容由规范性决定;正确的引导:实证性的标准由规范性确定。

在社会经济领域,“是什么”是由“为什么”、“怎么样”和“应该怎么样”组成的,离开了为什么、怎么样和“应该怎么样”,经济社会将什么都不是。

因为经济社会本来是由人的自觉活动组成的,事实、逻辑与价值不可分割,这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区别。

若离开“为什么”、“怎么样”和“应该怎么样”来研究“是什么”,就像一个人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此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

经济学是复杂性科学;经济学的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同自然科学的纯实证性是等价的;当然,不是同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线性科学等价,而是同量子力学、相对论、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非线性科学等价。

因此,所谓的规范分析是把规范本身当做一种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

规范就在实证之中,没有离开经济学规范性的实证性。

如果把经济学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分离开来,相互脱节,那么就等于在实证性的名义下,使自然科学倒退到牛顿力学水平。

只有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才能使经济分析上升到综合,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结论。

所以,杨小凯的这个分析框架不足以认识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律,也不能够提出有效指导经济工作的经济学模型,作为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杨小凯:“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被称作实证分析。

当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或者什么应该去做,因为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

他们要做的是,用思想实验来了解在特定条件下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下面就是这种思想实验的一个典型。

从一些关于无形偏好和行为的假定出发,然后用严格的数学来在无形和有形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

有一种有形现象被称作需求函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样他们就可以从有形中推导出无形的关系。

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同他们基于假定的联系而得出的预见相符,则他们关于无形的假定就被当做有效的假说而被接受,这种假说能用来解释经济现象。

如果思想实验产生的关于有形现象的预见同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则用来做思想实验的假说就被否定。

但是,有一些假说则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例如,下面这种说法,‘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使用者的愿望的满足程度来决定’。

如果使用价值和愿望的概念不能用数学方法很好地定义,则我们就不能用数学在无形事物和可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建立起严格的联系,从而也就无从将这个说法证实或证伪。

”④经济学规律是经济规律的反映;把握经济规律,不是靠显微镜,不是靠解剖刀,而是靠抽象思维能力;这个抽象思维的过程,不是线性推演、线性规划的过程,也不是概率统计、计量分析的过程,而是分析与综合、还原与整体相统一的、主客体对称的五维的过程。

其中封闭式的“思想实验”与数字推导、计量分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可以独挑大梁。

因此,把经济学(方法)比喻为气象学、天文学是不对的,比喻为物理学与化学也是错误的。

经济学(方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科学之王,在社会科学丛林中独树一帜、君临一切,就在于它的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还原与整体的统一的对称方法。

线性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的不可操作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最本质特征。

它们只谈经济问题的“解释”,而不谈经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也解决不了问题;经济问题的“解释”中只讲假设,不讲结论,事实上也得不出任何科学结论。

搞不清分析与综合、研究与叙述的联系与区别;只有逻辑分析,没有历史分析。

用“思想实验”代替社会实验。

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实验”,抹杀了被实验者的主体能动性。

西方经济学家们将精力集中于简单的线性系统,滋生了一种重抽象还原的主流学术氛围。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只讲供求平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衡;因此他们只知道价格不知道价值,只讲能够用数学计算的价格均衡,不谈不能够用数学计算的价值均衡——不能够用数学计算的价值均衡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之外,在西方经济学家包括杨小凯这样的经济学家的理解力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