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
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
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
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
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作日趋丰富多样,促进了台湾文坛的繁荣。
5、战后20年的马来亚华文文学有哪些方面的进展?战后20年,马来亚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开始了其历史进程,华族也经历了由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并进而共处于居住国国民社会的复杂过程。
这一变动的曲折经历给马华文学以重大影响。
尽管此时马华文学同中国新文学的直接联系已大为削弱,但其现实主义传统仍起着支配作用,只是出于马华民族的生存策略,作家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题材,作品题旨和题材开掘的的南洋乡土色彩更加浓厚,艺术质量上的锤炼也成为作家们的自觉追求。
尤其是受台湾现代派文学运动的影响,60年代马华文坛也掀起了现代文学运动。
经过“现代与现实的论争”,大部分作家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创作表现上凸显为现代与现实的融合。
6、台湾新生代作家的政治文学在处理政治和文学关系上有什么样的实践?台湾新生代作家的政治文学的兴起与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尤其是政治限制的解除使作家们得以大胆地“以政治入文学”,这是政治与文学联姻的一种实践方式,通过反映深刻的现实矛盾,寄托作家们的政治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政治文学有时因其过分强调“政治”而忽略了艺术性,也显出了偏狭化的趋向。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明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体裁柳木下:香港诗人,诗集《海天集》张文环:台湾作家,小说《山茶花》余光中:台湾诗人,诗集《白玉苦瓜》欧阳子:台湾作家,小说《魔女》陈若曦,美华作家,小说《二胡》马森:台湾作家,戏剧《脚色》钟肇政:台湾作家,小说《浊流三部曲》姚拓:马华作家,小说《四个结婚的故事》西西:香港作家,小说《我城》李碧华,香港作家,小说《胭脂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为什么“五四”后的香港文坛会出现新旧文学并存的局面?因为在当时的香港文坛,国粹派占据了主流,连港督本人也亲自鼓吹“整理国故”,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要想渗进来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但是“五四”新思潮和“五四”新文学所显示的时代新方向,所反映的历史新潮流,仍对沉寂的香港文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并开始吸引一些作家和文艺青年接受新文学的熏陶,开始尝试白话文写作。
所以,香港文学进入了一段文言旧文学与白话新文学并存的时期。
8、抗战时期台湾三类作家的创作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抗战时期日本强化了在台湾的法西斯统治,将台湾新文学纳入“皇民化”轨道,但三类作家以不同的创作方式与“皇民文学”作对抗,这是他们的相同点。
他们或采取合法的形式与条件,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开展新文学活动;或者以日本人把持的“台湾文艺家协会”的名义作掩护,表面上避开尖锐敏感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生活,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反殖民统治、反皇民化的斗争意志;或者甘于默默无闻,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他们的相异之处。
9、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成绩是什么?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实验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新技巧、新手法创作的;第二类虽也运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侧重于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
成绩表现为:第一类小说无论是创意、结构、情节、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性格”小说;第二类探求内在真实,运用横断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理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真切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
10、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60年代以移居为主要目的的留学热潮逐渐式微,“留学生文学”逐渐拓展以反映留学生生活为主的题材,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视野,转变成台湾旅外作家。
这些旅外作家创作成绩表现为:在创作技巧上,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主要采用象征、意识流、梦幻或联想等艺术手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感受;在创作主题上,着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资本主义文明下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与普遍的孤独感的揭示。
11、20世纪后3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20世纪后3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格局呈现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态势。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多向文化交流,促使其本身创作也出现了相异性甚殊的种种情况,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与独立性更加突出。
在众声喧哗中,“多元文学中心”与“双重文学传统”成为热门话题。
12、20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在“雅”“俗”文学关系处理上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出现了向通俗文学(俗)倾斜的,但严肃文学(雅)作家依然勤恳耕耘,如以余光中、小思、梁锡华等为代表的学者所创作的“沙田文学”,对青年文学爱好者影响较大。
就社会影响程度来看,通俗文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严肃文学。
不过,随着大陆文革的结束,海峡两岸的文学新动向对香港文学产生了直接冲击,香港文学开始进入巨大的国内图书市场,为“雅”“俗”失调的香港文学提供了平衡的砝码。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明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体裁侣伦:香港作家,小说《穷巷》龙瑛宗:台湾作家,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张系国:美华作家,小说《他们在美国》刘以鬯:香港作家,小说《酒徒》司马中原:台湾作家,小说《荒原》苗秀:马华作家,小说《火浪》於犁华:美华作家,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黄春明:台湾作家,小说《看海的日子》李敖:台湾作家,评论《胡适评传》施叔青:香港作家,小说《一夜游》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五四”影响下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五四影响下的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很自然地视五四新文学为母体,各种文体的发展也基本上以五四新文学成果为载体。
象问题小说、初期白话诗创作、新兴文学、抗战文学等都在海外华文文坛得到同步共振,表明海外华侨新文学明显受中国新文学的辐射影响,这是海外华侨新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2、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跟中国大陆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抗战胜利后,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回归故里,重拾笔杆,但不久,内战爆发,1945—1949年间,香港再次成为内地作家的避风港,同时也成为一些作家宣传其政治思想的自由港。
大陆文学与香港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陆作家来港后不仅培植和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而且使他们自己在内地的文学活动与创作得以延续与扩展。
3、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动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诗作,许多作品对正确认识台湾社会都有积极的价值;其次,现代诗对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作出了努力的探索,无疑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功不可没;再次,现代诗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对如何认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创造新的民族文学有重要意义。
同时,反击了反共诗歌和庸俗文学,为后乡土派的崛起与发展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
4、白先勇小说的主题命意体现了什么?以《台北人》为例,白先勇的小说主题命意体现为放逐感。
刘禹锡的诗歌《乌衣巷》是他小说放逐主题的形象化阐释。
原来“台北人”,正是沦落台北的大陆人,其中有高级将领、达官贵人、教授富商、贵妇舞女、军人市民等等,身居台北,心在大陆,几乎人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人人都在怀旧的心态中步入没落的人生路。
5、20世纪后30年台湾都市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世纪后30年台湾都市文学是伴随着台湾资本主义工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形成的。
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前都市文学着力于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扭曲人性、利欲膨胀的恶果进行无情挞伐;二、后都市文学着重于对都市生活的深层机制以及都市人灵魂的大力发掘,它们尽情展现现代都市生活的碎片,呈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隔离感和撕裂感,充分反映出社会畸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