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ppt课件
•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 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 品;
•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 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 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32
•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 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 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26
10. 演绎权 演绎作品的作者对于再创作的作品享有 著作权,但是不得侵犯原著作权人的权 利。 11. 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追续权 进口权与平行进口权 形象的商品化权等等。
我国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些权利内 容。
27
第五节 邻接权
一、邻接权的概念 也称作品传播者权,指作品的传播
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对其创造性劳动 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科学作品的著作权并且依法予以保护的期 (二)著作权期限的规定
1. 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 完整权 2. 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 3.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品 4. 匿名作品 5. 影视作品 6. 邻接权人的权利期限
39
第七节 著作权的保护
一、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 是指未经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的同
知识产权法学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课程介绍
• 总学时:54 • 教材:吴汉东、刘剑文等著《知识产权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产权法学基本原理,熟悉
现行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常备资料:相关法律法规
22
第利,是指作者对其作 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联系或密不可分 而又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
实质是人身关系在著作权上的具体反 映,作者行使人身权利不会直接带来经 济利益。
23
(二)权能 1. 发表权 兼有身份权和财产权的性质 2. 署名权
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包括署名和不署名两个方面的权利 3. 修改权 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4. 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18
第三节 著作权的主体
一、概念 著作权主体,又称为著作权人,是指
依法对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享有著 作权的人。
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一定 条件下的国家。
19
• 二、著作权人的分类 1.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 2.原始著作权人和继受著作权人 3.本国著作权人和外国著作权人
20
三、作者 (一)作者的定义 (二)作者的认定
2
教学安排
• 总论:10课时 • 著作权:12课时 • 专利权:10课时 • 商标权:10课时 • 其他知识产权:6课时 •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4课时 • 期中考查:2课时
3
第一章 总论
• 主要内容 •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 知识产权的特征 • 知识产权的主体 • 知识产权的客体 •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 《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2. TRIPS协议 (二)狭义的知识产权范围 1. 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2. 著作权(含邻接权) (三)我国立法确立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6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 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
(一)权利本体是一种私权 (二)权利客体具有非物质性 二、特征 (一)专有性 (二)地域性 (三)时间性
30
(三)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 1.美国版权法四要素说的借鉴意义 2.相关学理探讨 使用作品的目的 被使用作品的性质 使用作品的程度 对被使用作品的影响
31
(四)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 作品;
•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 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著作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权利客体的广泛性 2. 权利内容的多样性 3. 权利取得的自动性 4. 权利的较多限制性
15
二、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著作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1.著作权制度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2.著作权制度在科技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
四、著作权法的概念
五、中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
24
二、著作财产权 (一)概念
又称著作经济权利,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 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二)内容 1. 复制权 以各种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多份的权利。 2. 发行权 以出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复 制件的权利。 •发行权的一次用尽 •发行与出版
25
3. 出租权 租用标的物限于电影、以类似摄制电影 方法创作的作品和计算机软件。 4. 展览权 5. 表演权 6. 放映权 7. 广播权 8. 信息网络传播权 9.放映权
推定在作品上署名的为作者
四、视为作者的单位 (一)有关争议 (二)单位被视为作者的条件
1.单位组织创作 2.代表单位意志 3.单位承担责任
21
五、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一)演绎作品 (二)合作作品 (三)汇编作品 (四)影视作品 (五)委托作品 (六)职务作品 (七)国家成为著作权主体的情形 (八)外国著作权人的特殊规定
16
第二节 著作权的客体
一、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1.作品的定义 2.作品的分类 《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九类作品形式 3.民间文学作品 注意民间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4. 演绎作品和汇编作品
17
二、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 (一)不受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作品
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权 法律保护 (二)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 1. 立法、行政和司法性质的文件 2. 时事新闻 3. 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意,又无法律上的根据,擅自对著作权 作品进行利用或以其他非法手段行使著 作权人专有权利的行为。
广义的著作权侵权还包括对邻接权的 侵害。
40
二、侵权行为的种类 (一)《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的11种侵权
行为: (1)侵犯著作权人精神权利 (2)侵犯著作权人经济权利 (3)侵犯邻接权 (4)其他侵权行为 ★以上行为只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人们对
于自己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 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也称为无 形财产权、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
*有关知识产权的其他学说
5
二、知识产权的范围 (一)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
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垄断权。 与著作权、商标权比较而言,专利权: 1.独占性更强 2.具有绝对的期限性 3.经审批获得
45
三、专利法及其调整对象 (一)概念
专利法是调整因发明创造的开发、实施、保护 等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之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调整对象 1. 确认发明创造的归属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2. 因授予专利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3. 因专利的实施、转让、许可实施、保护而发 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四、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五、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 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历程
13
第二章 著作权
• 主要内容 著作权的概念、性质 著作权的主体 著作权的客体 著作权的内容及其权利限制 邻接权的概念和内容 著作权的保护
14
第一节 概述
一、著作权的概念和特征 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
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 总和。
37
三、强制许可使用 (一)含义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作品的使用者基于某 种正当理由需要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 经申请由著作权管理部门授权,即可使用该 作品而无需征得著作权人同意,但应当向其 支付报酬的制度。 (二)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的比较 (三)相关规定
38
四、著作权的期限 (一)著作权的期限是指法律确认文学、艺术和
•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 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 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33
• 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 表的作品;
•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 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 作品;
• 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观众收 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41
二、《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的8种侵权行 为
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2.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3.与信息网络有关的侵权行为 4.其他侵权行为
★以上的8种侵权行为,侵权人应当首先 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 还要受到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则要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2
三、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2.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
36
3.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 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 网站可以转载、摘编; 4.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 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著作权人声明不许 使用的除外;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6.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 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外,可 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 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 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
7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主体 1. 主体的概念 2. 主体的范围 3. 主体的类型 (1)原始主体与继受主体 (2)本国主体与外国主体 (3)单一主体和共同主体
8
二、客体 1.客体的概念 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 所创造 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 2.特点 非物质性、创造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3.范围 (1)我国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 (2)不予保护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