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迁徙行为
摘要:鸟类迁徙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
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
又是一年的冬季,鸟类又开始了它们的迁徙活动。
一、起源
鸟类为什么会按照一定路线准确无误地来回迁徙?虽然生物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研究,但却仍然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直到目前为止,鸟类学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释都还是一些假说而已。
较多的人认为应该从从地球历史来考虑鸟类迁徙的起源问题,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起源于冰川时期。
因为,在新生代第四纪曾发生过数次冰川运动,自北半球向南侵蚀,冰川来临,气候变冷,鸟类出于生存被迫南迁,等冰川退却时再北上。
而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得鸟类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往返迁徙行为,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
但此学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生存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鸟类即已开始迁徙的事实。
现在,大部分鸟类学者认为候鸟的迁徙是内在因素(如遗传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综合性结果,内因是迁徙的根据,外因是迁徙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途径
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
以北美洲为例,鸟类的迁徙主要有四条迁徙的路径:(1)太平洋迁徙航路,美洲大陆西岸沿太平洋的路线。
(2)密西西比航线,沿密西西比河迁徙。
(3)中央迁徙航线,顺落矶山脉而行。
(4)大西洋飞行航路,美洲大陆东岸滨临大西洋的沿线。
而若以东亚为例,冬候鸟迁徙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其主要路径包括:陆路航线,自西伯利亚、中国大陆东北部、日、韩等地再经大陆沿海南迁至台湾、中南半岛或更南方的婆罗洲、甚或澳纽区域,如伯劳。
若经由海线则经过阿留申群岛、日本诸岛、琉球、台湾等,再往南飞渡至菲律宾群岛、婆罗洲甚或远达澳、钮区域;春季时,候鸟则会返回北方繁殖地,如此每年循环一次。
而东亚的夏候鸟则选择与冬候鸟相反的季节,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至台湾与其它区域避暑,如杜鹃。
其它候鸟迁徙路线还有东非-西亚路线等。
许多鸟类有一种本能,即所谓“返巢本性”,这种本性反映出它们对于自己的出生地的眷恋,以及寻找旧居的能力。
它能帮助鸟类在第二年繁殖季节,顺利地返回旧巢。
有人曾捕获一只雕鴞,13年后,这只获得了自由的鸟儿竟回到了离故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
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
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
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迁徙是根据星空定位。
三、影响因素
(一)气候和温度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
其主要原因是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常年温暖;而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气候变化较大。
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
(二)日照的时间
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的时间非常稳定,据有关实验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
(三)食物的影响
食物状况是影响鸟类迁徙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由于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因而温度因素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这一因素迫使鸟类开【参考文献】
[1] (英)休斯(Hughes,M.). 动物迁徒. 商务印书馆, 2006.6
[2] 奈吉尔·马文.不可思议的旅程:六种动物的迁徒之路东方出版社,2003.1 [4]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