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戏曲节目摘要:电视戏曲节目恐怕是我们年轻学子接触和了解最少的节目,同时也很可能是大家最不喜欢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电视戏曲节目的市场的确没有一般的综艺娱乐节目大,但是不大不代表不存在。
对于传统制作模式的理解与突破,对现代戏曲制作观念的把握与运用,一直是电视戏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电视戏曲,制作观念,突破发展正文:电视是一门年轻的事业,从1958 年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才标志着电视事业在我国的起步,而真正发展壮大更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视还体现为一种展示最新科技的载体,一种为人们提供信息最为快捷的渠道,最重要的是还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最通俗的家庭化娱乐方式。
同时,它也对传统戏曲艺术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电视一兴起,就和舞台演出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断言,只要电视不播戏曲节目,剧场演出时买票的观众就会多起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正是电视大大地起到了宣传戏曲,介绍戏曲,普及戏曲的作用,从而扩大了戏曲的观众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戏曲。
两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但今天电视时刻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戏曲电视的意义电视戏曲节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大和宣传戏曲文化,从根本上引导更多的观众回归剧场,不在于要还原给观众一种剧场中戏曲艺术的审美享受,因为这是电视荧屏功能完成不了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戏剧舞台的特有属性,使得戏剧演出一旦脱离了演员和观众同处一个空间的直接交流,也就丧失了真正的、最大的魅力,一个小小的电视机如何还原得了那样大的气概和神韵。
而电视的录制方式和物质特性以及一般常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新闻记录,一种快捷宣传与介绍。
而剧场之为剧场,实乃戏曲艺术之圣殿。
它需要,也必须在“假定性”和剧场的前提下铺陈一切。
而且必须是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观众在场的表演严格意义上说不叫做演出。
所以一些剧团直到今天仍有为了锻炼青年演员而举办的必须面对观众的演出,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演出,它与其说是在培养演员的舞台感,还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与观众“对话”。
而电视无法做到这一点。
电视一开始就常用直播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以便让直播所产生的一种未知、期待过程化,达到类似于新闻的及时、快捷以及戏剧的现场感。
但一部戏剧的演出和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对观众所产生的悬念是不一样的,前者强化的是艺术享受,后者是满足信息的新奇感。
而从心理期待来看,前者要求越完美越好,而后者则期待越无序越精彩。
从这点来看,电视直播的优势对于戏剧演出而言意义不如新闻那么大,效果也不如新闻那么好。
2、戏曲电视的困境统戏曲面临失传危险,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戏曲缺乏认识与理解,兴趣点更不在此领域,人才培养也无法跟进,造成人才短缺。
整个戏曲行业萎靡。
我国现存的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相当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
戏曲节目也因此无法維持,复兴更无从谈起。
在世界各地,传统戏剧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
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
许多投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在大城市受到专家好评,但在基层演出市场却备受冷落。
经调查分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乡镇戏曲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很多得奖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是乡镇演出往往与民俗结合,观众爱看轻松愉快的戏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
而获奖剧目以悲剧为多、以哲理见长。
在众多综艺娱乐文艺节目盛行的今天,有唱歌选秀,跳舞选修,主持选秀等等,但唱戏选秀的节目却非常唏嘘匮乏。
节目是有的,数量是少的,观众程度是弱的。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可以简单大致的分为两点。
一是节目本身的传统性,缺乏创新改良;二是受众人群的针对性,导致戏曲类节目通常只有固定的狭隘的小部分针对人群。
3、戏曲电视的固有表现方式回顾电视的发展历程,电视文艺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壮大的时间,应该从八十年代算起。
上海电视台从五十年代末期开播以后,当时由于录像带还未发明,无法记录信号,电视只能直播。
那时候也还没有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除了一些节庆节目和少儿节目外,直播舞台演出就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有历史记载为证:1958 年5 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不久,就现场直播了梅兰芳先生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尚小云先生的《双阳公主》,荀慧生先生的《红娘》,周信芳先生的《四进士》,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先生合演的《三娘教子》等舞台京剧节目。
而其他舞台演出无非是京、昆、越、沪、淮、评弹、滑稽这些常规戏曲节目,当然还包括话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录像机的出现和被广泛运用。
有趣的是,我国在这期间引进黑白录像机设备以后,首次录播的文艺节目也是戏曲,一个是豫剧《朝阳沟》,另一个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而自从录像机出现之后,就改变了电视的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把电视直接从记录舞台演出的方式上升到可编辑操作的艺术领域。
从这一点看,这种改变是划时代的改变。
但同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原生态转播舞台节目的制作思路,一些编导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电视观个是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而自从录像机出现之后,就改变了电视的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把电视直接从记录舞台演出的方式上升到可编辑操作的艺术领域。
从这一点看,这种改变是划时代的改变。
但同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原生态转播舞台节目的制作思路,一些编导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电视观众也乐于接受这种方便直接的剧场替代方式。
可以说实用性、方便性的需求胜过了艺术性的享受,以为这就是电视戏曲节目的应有样式,对电视戏曲的理解还停留在剧场录像这种电视技术最基本的传播功能上。
戏曲艺术怎样推陈出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革新谈何容易,戏曲改革如不注意就会出现“一跑就过线,慢跑又不前”的状态,而电视戏曲节目也有相同之处。
怎样才能让创新与继承传统结合得更好,让电视的特性与技术优势相结合,是当今电视戏曲节目的一大难题。
4、电视戏曲的风格特征关于电视与戏曲的结合问题,专家们的探讨也比较多起来了,理论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深度。
但实践中还没有出现更多的新模式,就戏曲和电视的综合而言,应该说前景肯定是光明的。
别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能产生在各种艺术形式的交叉点上。
所以我认为综合是一个基础,一个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该会产生新的东西。
当然这有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因为电视和戏曲一个纪实,一个虚拟写意,二者如何有机结合,需要更高的眼界。
彭加瑾先生撰文谈到过这个问题:戏曲电视不必去争论“姓戏姓电”,它是戏曲与电视有机结合的“新生儿”,是一种新型的艺术体裁。
它既不是完全站在戏曲的立场上,仅仅吸收某些电视的表现手段;也不是完全站在电视的立场上,仅仅转述一个戏曲故事。
站在“大综合”立场,二者的有机融汇,便意味着戏曲与电视各自作为一种因素,将平等地进入艺术家的视野,根据具体的目的、追求,以巧妙构思、营建、创作出新颖动人的作品。
电视戏剧节目将做成什么样的内容和样式,是关系到电视戏曲节目如何发展的大事。
绝不能用不变应万变的旧的制作方式,去被动地表现一种原生态的舞台内容。
如何去发挥好电视的及时性,高科技性,多功能性,同时又以戏剧的方式来重新结构, 使荧屏产生一种电视戏曲效果。
就拿戏曲电视连续剧来说,多年来也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不断探索,在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积累之下,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观念与模式。
拿上海来说,早期的戏曲电视剧基本上是按照电视剧的方式拍摄的。
不管是较早一点轰动全国的沪剧《璇子》、京剧《潘月谯传奇》,还是九十年代的京剧《狸猫换太子》都是在现场由实景拍摄的,只不过是分古装和现代装,像无锡的“唐城”、“宋城”这样的人造景观都成为很好的古战场。
那时候追求的就是脱离舞台痕迹,从做节目的效果来看,呈现的是一种话剧加唱式的表演,虽然达到了一些通俗,但完全失去了戏曲的美学特性,落入一般电视剧的窠臼中。
而从淮剧戏曲艺术片《西楚霸王》的拍摄开始,在风格和拍摄样式上逐步走向了虚实结合的戏曲美学观,成为符合传统题材电视戏曲的一种较理想的表现形式,为古典题材戏曲电视剧的拍摄确立了一种新的创作路径。
戏曲的精华在于表演艺术,这是由戏曲艺术的本质而定的,而什么是戏曲本质呢,既关系到戏曲的表现方式,也关系到电视的表达方式。
那些大制作作品中情节生动的大场面表演,展现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的情节,其实在电视中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和表现,也不是观众要看的重点,这一方面是电视机的物质特性所限,屏幕小,不似在剧场中观看到的大场面;另一方面主要是在电视戏曲的表现中,需要记录的还是演员的唱腔和艺术技巧(也称绝活) 。
普及戏曲也好,让观众买票看戏也好,只要是戏曲,很难有观众是冲着这个戏好看或场面大小而来的,他们的审美诉求在于观看演员的表演(唱腔、技巧) ,而这恰恰是屏幕所表现的和擅长表现的(声腔的完整记录,戏曲身段技巧的完整拍摄) 。
就是在今天,在大力普及戏曲的时候。
要做的还是如何在唱腔的动人与什么情节该用什么样的有意味的技巧去表现上,并以此作为抓手来吸引年轻观众。
5、戏曲电视如何发展电视是强大的,影响广泛的。
但从电视戏曲面临的一些困难上,特别是在以收视率为重要指标的广告商那里,电视戏曲收视的主体人群年龄偏高,收入偏低,这直接影响到电视戏曲的发展,电视戏曲节目面临的危机已经显现。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也并非没有良机。
作为电视综艺节目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应是最具特点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它的独特个性,理论上说它就能在荧屏站住脚。
我们现在要谈的就是如何使它所占的份额更大一些的问题,扩大观众面的时候,还是要强调那句老话,让年轻的观众首先对戏曲节目表达的内容感兴趣,不一定是对“戏”本身感兴趣。
同时也让电视戏曲在表达上更能与其它节目类型能在各方面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呈现一样的朝气,哪怕样式和符号中显露出些须老派和复古。
还是要强调通过“做”来建立电视戏曲的语言表达系统。
戏曲虽古老,但电视是现代的,关键在我们编导如何去表现,用什么样的创作观念和运用什么样的镜头来结构这种语言,而且要表达得清晰、流畅、正确,不能出现电视写作上的“语法错误”,甚至出现“错别字”,这点值得每一个电视人思考。
当前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大趋势,是逐步趋向多元化,一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二是艺术种类的多元选择,三是是节目组合的多样性。
这使得节目常常有点“四不象”的感觉,有着强烈的后现代的意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作品或素材进行解构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