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一、导言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由于无节制的排放而带来的危害,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各国都开始重视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合作探索寻求规制该问题的方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制度设计的《京都议定书》成为两个最重要的治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其他排放。

议定书规定国家间可以进行碳排放交易,也就是说难以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可以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配额,来用于本国的发展。

在不同的国家碳排放交易有不同的形式,各国都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国的交易形式,因此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碳排放及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概念(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概念根据王陟昀博士对碳排放的定义,碳排放权的概念是源自于排污权。

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目的。

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

碳排放交易是以《京都议定书》为基本依据的,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以总量控制与减排目标位约束条件,以此来对二氧化碳进行管制的一种手段。

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特点是对单个排放主体下发排放配额,各单个排放主体只能在约束的排放目标下进行碳排放,排放需求低于配额的主体可通过市场交易将排放配额有偿转让给排放需求超过配额的主体。

依据笔者的理解,笔者认为以上解释能比较全面的概括碳排放交易的概念。

碳排放权是一种可以投入到市场中进行交易和获得利润的稀缺资源。

这样的交易模式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并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来节约碳排放权指标,既可以为未来发展而进行储备,也可以投入市场获利;另一方面,若企业为实现减排目标需承担较大的成本,可以通过向碳市场交易购买碳排放权来降低企业减排成本。

由于这种碳排放模式是建立在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所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

(二)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内容碳排放交易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王文军对碳排放交易体系内容的介绍,该作者把碳交易体系的范围界定与总量目标的确定,分配机制问题,碳抵消制度以及监测、报告和核查四个方面作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主要方面的内容。

笔者较赞同将碳排放交易体系划定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范围和总量目标和分配机制问题以及监测、报告和核查,因为在一个体系中这三个方面是支撑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完善的主要内容。

第一,确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范围与总量目标。

在笔者看来构建碳交易体系的基础是确定碳交易体系的总体的覆盖范围,这是建立碳交易体系的前提,也能给政府部门一个确定的方向,使其在管理这些地区时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标准,促使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架。

第二,分配机制问题。

如何分配碳排放量是碳交易体系建立的核心问题,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分配机制主要有三种,无偿分配,有偿分配以及混合型的分配方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拟在2013年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大部分分配额会通过免费分配方式发放给当地电力公司和工业企业。

2009年,美国10个州通过了区域温室气体倡议,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90%的配额通过拍卖方式分配,剩余部分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

欧盟三个阶段的碳排放交易目标设定中,第三个阶段将采取竞拍的碳排放交易的分配方式。

混合型的方式就是无偿分配以及有偿分配的不同比例的结合。

第三,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

王文军认为该机制由监管机构、检查机构和相关技术与制度组成,实施由管理对象负责报告、第三方核证机构认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对超额排放单位实施惩罚等工作流程,是碳交易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环节。

笔者认为在该机制下,对超额排放的单位进行适当的惩罚是最重要的方面,引导能达到好的结果,适当的惩罚更能约束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外经验介绍欧盟2005年1月1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最大的温室气体交易市场,其交易额占全球总交易份额的27%。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覆盖欧盟30个国家,涉及行业领域包括能源发电站、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核心原理是“排放上限和排放配额交易”。

“排放上限”,是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体系内受管制企业设置一定温室气体排放配额量。

每一个配额相当于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限。

体系内企业必须保证其排放量在配额限定范围内,否则将受到惩罚。

企业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可选择保留多余配额供将来使用或将配额出售给配额紧缺的公司,即“排放配额交易”。

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为实验阶段,免费分配配额导致配额价格和谈价格波动浮动较大。

第二阶段(2008-2012年)以稳定配额价格,配额总量大幅度下降为主要目标,岁仍为无偿分配,但是配额竞拍数量已较第一阶段有明显的增加。

在第三阶段(2013-2020年)配额将主要通过竞拍方式分配。

欧盟委员会确定了二个阶段的配额分配计划。

第一阶段,由于缺少更成员国设施的温室其他排放历史数据,难以确定配额总量,同时考虑到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减排能力等不同,欧盟委员会决定先由各排放企业根据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向上申报配额。

由各成员国汇总后交由欧盟委员会根据交易指令标准审批通过并确定一个初始排放总量后,交由成员国自行分配。

第二个阶段配额总量是根据第一阶段修订的《温室气体排放检测于报告指南》和温室其他排放数据库确定,并与《京都议定书》目标挂钩。

这两个阶段的配额分配是相互促进的,并且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的举动。

欧盟要求在制定国家分配方案时必须考虑减排的国家技术潜能,对各企业要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在制定方案时必须有对新参加者的规定。

同时还规定,要考虑能效技术方面的问题,在制定计划时要听取公众的意见,明确列出参与者的详细情况以及配额指标等,对企业的竞争力变化情况要予以分析。

日本日本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的立法,虽然该国在20世纪环境法领域很比较大的成就。

当前真正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的只有东京市。

2010年4月东京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是全球首次在城市尺度上建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主要对电力和供暖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控制和交易。

东京以建筑为主要的排放源和交易主体,显示了城市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地位。

东京都碳交易体系的行业覆盖范围为工业和商业领域,要求东京都行政区内所有年消耗燃料、热、电超过1 500千升石油当量的建筑物和设备按照6%一8%的比例进行减排,这些管理对象占东京都总排放量的20%。

东京市碳交易体系当前仅考虑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为这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占东京市总温室气体排放的95%。

日前,东京暂没有成立公开的交易市场,是通过东京市的估价支援系统和民间交易市场来完成交易的,此外,东京市本身会出售一些利用能源节约项目或绿色能源项目产生的碳减排信用。

东京市碳交易体系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防止为了防止碳排放交易价格的暴涨。

在该体系中,如果碳价格上涨,东京市政府将增加配额供给,并且考虑使用东京市以外的碳排放信用。

美国虽然美国曾于2001年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的很多区域都建立了碳排放体系,碳排放交易也很活跃。

2009年,美国10个州通过了区域温室气体倡议,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90%的配额通过拍卖方式分配,剩余部分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拟在2013年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大部分分配额会通过免费分配方式发放给当地电力公司和工业企业。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 2003 年。

它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一个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通了电子交易平台,以供其会员间进行温室气体的买卖。

交易都必须通过该电子平台进行,交易过程和数据由内部系统记录并不对外公布,对会员超额完成的减排指标进行储存记录。

芝加哥交易所的减排计划所包含的北美公司和其他机构资源作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该承诺对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发挥本身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四、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我国虽然有碳排放交易机构,但是成交量比较少,生意比较冷清,碳排放交易体系不完善,因此,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政策,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笔者来看,从交易体系上进行努力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比较合理的,因此笔者将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内容上进行阐述。

第一,确定明确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范围与总量目标,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平台。

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笔者认为欧盟的“排放上限和排放配额”是比较合理的,我国能加以利用。

我国天津市民用建筑能效交易采用的是能效达标与交易形式,限定单位能耗,未达标的建筑可以购买减排量来完成任务。

虽然该体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和交易体系,但是天津市正向该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以我国的交易体系应该学习国外经验,以“排放上限和排放配额交易”为核心原理。

我国是碳排放大国,不同的地区的碳排放量是不同的,确定合适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范围和总量目标很重要。

笔者看来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范围应该及于全国,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管理各地的碳排放。

在结合以往的排放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年度的总量目标。

借鉴芝加哥交易所的经验,建立电子平台对每笔交易都进行记录,交易过程和数据由内部系统记录并不对外公布,对会员超额完成的减排指标进行储存记录。

该平台还需要详细记录每年的总量目标以及目标完成的情况。

第二,确定合理的分配机制,建立地区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作为交易体系的核心问题,碳排放的合理的分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国际上成熟的无偿分配,有偿分配以及混合型的分配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根据我国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况确定合理的分配方式,结合国外的经验,在全国可以实行不同的分配机制,在较富裕的地区可以实行有偿的拍卖式的机制,这样能促进交易的完成,解决我国目前交易所生意冷清的现状。

在贫困地区,无偿的分配机制以及少量范围内比如高碳行业内的有偿机制能鼓励当地的产业的发展,同时能遏制高碳产业的不合理的发展。

建立地区的交易平台,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

目前我国虽然有碳交易所,但是都是在初兴阶段,交易完成量较少,因此应建立有一定官方权威的交易中心,以保证其能够在结合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优点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用市场导向的方式来指导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实施。

有学者认为需建立一个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

笔者也较认同该观点,利用此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卖出超额减排量,或者是买入减排量来完成目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