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被作为现代化的阻力而被消灭的。农民作为一个阶级,被认为是“历史的弃儿”,甚至成为历史的绊脚石。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两条道路消灭和转化身份农民:一是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剥削”农民的道路;二是早期殖民地剥削和不平等世界贸易体系积累的财富,以福利农民的形式保护农民和转化农民。第一条中国不能走,第二条道路中国又走不起。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又不可能长期维持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状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就必须探索转化农民的新道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农民的界定。界定了农民概念,分析了身份农民内涵及特征和职业农民特质。首先,总结国内外各学者对“农民”概念研究,并对“农民”的概念进行了归纳;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中国农民具体情况,归纳出中国身份农民内涵及特征;最后,总结相关资料,归纳职业农民的特质。
第二章,身份农民向职业转化的理论基石。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关系和平等观的阶级性二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发展,分析了毛泽东平等思想、邓小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平等观思想。三是通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简要评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促进农民身份转化的意义。
第五章,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对策分析。着重分析了农民身份转化的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促进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社会制度和提升农民文化自觉。
本文链接:/Thesis_Y1309955.aspx
授权使用:漳州师范学院(zzsfxy),授权号:d6d49156-224f-4efa-a18c-9e2c014a3ccf
第三章,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困境分析。着重从更深入的分析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困境和成因。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农民素质、政治权利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表现农民身份转变的困境;从发展观念、社会体制、农村教育和传统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农民身份转变困境的成因。
第四章,发达国家农民身份转化经验借鉴。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农民发展的道路,并且提出对我国农民身份转化的启示。分析发达国家农民身份转变道理,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农民转变的道路与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提出我国我国农民转化必须走一条自主选择的转化之路及吸取国外农民身份转化的经验。
,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女性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地位.
4.学位论文王昊从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困境与出路研究2009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结构中的最大多数。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既要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当前,身份农民的存在已经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与现代化的标准相距甚远。按照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还有九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正视当前的形势与国情,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用战略的眼光去思考和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因为在从某种意义上,经过工业革命的沈礼,英国的广大下层妇女逐步完成了由家庭式主妇向社会劳动者的基本转变。
3.期刊论文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32(6)
依据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西方学者突破、超越旧有的研究范式,围绕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和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差异性以及家庭、中产阶级两分领域和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关系问题等展开了讨论,旨在深刻认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的运行态势
2.学位论文刘宁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女性角色的社会转型2008
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下层女性角色的社会转型时期。工业革命前,英国下层女性的劳动以家务为主,她们的劳动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社会地位自然被边缘化。虽然在家务劳动之余,在农忙季节到附近的农场充当帮工,也在家庭手工作坊帮助自己的丈夫分担一些工作,但家庭式妇女的属性依旧。工业革命的到来则使上述情形逐步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初期,一方面是外作制的普遍推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外作制使得家庭不再成为一个孤立的经济单位,而是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就为妇女成为工厂工人创造了条件。而工厂的出现则让妇女第一次真J下地走出家门成为现实。到了工业革命中期,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厂址的选择不再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棉纺织厂随后在英国雨后春笋地出现。妇女以其特有的优势很快成为该行业的主要劳动力。但由于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她们遭遇了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同工不同酬等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即便如此,她们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属性在减少,而社会劳动者属性却相应地得到增加。这种趋势在工业革命后期则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妇女的工作岗位不再局限于纺织业,在其他被认为是男子的行业也能看到女性的身影。面对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妇女们不再选择沉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身的权益。于是,妇女组织、妇女运动以及一系列的女工立法应运而生。虽然这些努力并没有迎来她们希望之中的变化,但这个由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再也不能忽视她们的存在
当今,中国农民自身仍保留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特征,从事着落后的小农业生产,个体分散劳动,工作程序粗糙简单;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逐步形成了二元结构制度,在二元结构制度和城乡不同的两种政策安排下,导致中国农民“小生产者”特征被不平等制度长期制度化地固化。中国农民难以摆脱“身份农民”的困绕,难以向规模化、技术化、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发展。中国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陷入困境。
解决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有机统一起来。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农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身份主要是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固化的。因此,本论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角度,分析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过程中的困境和成因,借鉴国外农民身份转变经验,提出适应于中国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的有效对策。
1.期刊论文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史学月刊2003,""(9)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妇女最早离开家庭进入工厂做工,承受着繁重的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但是,由于柔弱、顺从的家庭妇女是当时英国社会所推崇的妇女形象,工厂女工进入工厂只是被迫而为,并非是为了经济独立,更不是为了寻求自身的解放和男女平等,因此她们的处境没有因为外出工作而有所改变,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只能是人为的一种设想,她们也不是最早获得解放的妇女.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2日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姓名:尹丽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赵士国
20080501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作者:尹丽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