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炀帝的诗歌创作在南北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司成军陇东学院历史系 745000摘要:隋炀帝杨广兼备多重身份:皇帝、文士和佛道信徒。
作为皇帝,他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因为曾盛极一时的大隋王朝在他手中灭亡。
然而作为一个文士,他又是成功的,他没有把文学带向宫体诗的死胡同,而是冲破陈梁宫体诗的藩篱,拓展题材,把诗歌引向军旅和宫廷之外的山水风光,从而使隋代文学出现生机和活力,对隋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
在南北朝中后期,业已开始南北文化交流,而在隋文帝统一后,由于杨坚有违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为而延续其应有的历史进程,但杨广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政策却顺应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潮流,他倡南学,统一南北经学,在文化领域各个方面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隋炀帝、文学创作、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以帝王之身份而擅长文学者大有人在。
曹丕、李煜、宋徽宗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些人作为帝王都是不称职的,但作为诗人和文士,他们又是优秀的、出色的,杨广正是如此。
作为帝王,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盛极一时的大隋王朝在他手中灭亡。
范文澜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一个标准的暴君。
”【1】但在文学上,他却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和功不可没的文坛领袖。
杨广从小喜欢文学。
《隋书炀帝纪》说“广,小好学,善属文。
”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而杨广对自己的才能也相当的自负。
“帝自负才学,每轿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籍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朕亦当为天子矣”。
【2】极度的自信,给他带来了广阔的胸襟和诗文中的霸气,也导致他中年以后某些政策的的失误,以致隋朝灭亡。
杨广的霸气颇得曹操之风,如《饮马长城窟行》“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这些诗句同乐府旧题表现了一个帝王为百姓而征战塞外的壮阔情怀。
杨广的诗歌处处以汉人天子自居,以区别于过去的五胡政权。
中国人一向认为夷狄反复无常,不可轻信,而自信非常的杨广却深入榆林启民可汗的胡帐而不怕遭到不测,并作下“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云中受突厥宴席王朝赋诗》的诗句。
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是极其少见的。
韩福龙认为:“他是一位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的确,隋炀帝经常把自己比作汉武帝。
【3】“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饮马长城窟行》),他效仿秦始皇修长城,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效仿汉武帝而征突厥、高丽。
这种帝王的霸气在其他诗人中不可能会有。
郑振铎对杨广的天才称赞不已:“广虽非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他虽是北人,所做却可雄视南士”。
范文澜也说:“隋炀帝是一个文学家,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倡导者。
”上面的材料足以说明杨广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
隋炀帝的诗歌,今存乐府十九首,古诗二十四首,集中收录在逯嵚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中,这些诗大多反映他的军旅生活,也能体现其诗歌刚健豪迈的特点。
主要有《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云中受突厥王朝宴席赋诗》等,这些诗歌数量虽少,但在文学史上却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意义和地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
《饮马长城窟行》诗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死,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营,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无照空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首诗歌题下有注云:“示从征群臣”。
但从诗中所写,却是“筑长城”之事。
检之《隋书炀帝纪》知此诗大约作于大业三年(607)这一年。
炀帝去北游玩,驻跸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他在这里显示国威,于是征发一百余万丁男修筑长城。
十天之后,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以累死五六十万人的代价修好了(注:紫河在今呼和浩特西),杨广率军结成方阵,从榆林出发接受突厥启民可汗的朝见。
再看《白马篇》: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旁。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帝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剪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芝。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斾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鬼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常。
隋炀帝的军旅诗,虽在文学史上有其扭转颓风,开启唐音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还较粗糙,艺术成就不是很高,诚如沈德潜所说:“二章(按指《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气体虽庞大,而骨力未振起,故知风格初成,菁华未备。
”【4】杨广真正写的好的,还是那些以写景见长的记游诗,这些大多工于刻画,境界雄奇壮美,如《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流星来。
”王夫之说:“四句两联,特有贯珠之妙”。
隋炀帝这些以景见长的诗歌,刻画细腻,意境优美,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也有不少借鉴的地方。
在隋立国前,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即以开始,且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有所加强。
只是由于政权鼎力,南北域隔等地理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交流的趋势极其缓慢,实质性的全方位的且卓有成效的南北文化交流是从隋代开始的,而杨广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隋代统一前南北文化交流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书籍的交流,二是使者的互聘,三是南人入北带去南朝的文化。
【5】书籍的流通主要是南朝书籍流入北地,这对北地文化的影响自不待言,而使者的互聘,对双边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更有直接影响。
当时往来于各政权之间的使者,大多是门第既高且富于才情的学者,他们的外交使命也很少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而往往是借此以展示本国的人物之盛,人文之兴,甚至只为炫耀使者过人的才情。
而入北南人在“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北朝文风的熏陶下,创作风气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是由于政权对立,地理阻隔,文化及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南北文化交流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文化阻隔还无从谈起,且这种文化交流也主要在北方地区发生效应。
南方地区则因士人素来轻视北方文化水平,又多无人入北,使北的经历,故几乎未受北方文化艺术精神的影响。
虽然如此,但南方文化交流毕竟有一开端,且在某些领域上有所成效。
589年,隋朝平灭了偏安于东南一隅的陈朝实现了地理、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南北统一。
“江汉英灵,燕赵奇骏,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
”【6】南北文化交融的客观条件已具备,而杨坚于隋朝推行的文化政策却延缓了南北文化交融的进程。
杨坚在文化上推行倒退政策,极大地束缚和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在思想文化上,以北方的“五教”来规范江南的社会文化习尚。
“无长动以悉诵五教”。
表现出隋初关陇集团对江南文化的敌视,杨广即位后马上改变态度,重视思想文化教育。
大业元年(605)7月颁布《劝学诏》,提出了“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的观念。
“复开痒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
”大量招收学生,且强调尊师重道,认为“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去发展、培养和选拔人才。
为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开拓了新局面,为人才群体的发展成长制定了保驾护航的政策方针。
杨广即位后统一南北经学,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兼并融汇的完成,为江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儒家经学的发展在南方和北方地区产生很大差异。
形成南学和北学之分,其表现为南北经学“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7】杨广即位前为晋王,扬州总管,先后留居扬州10余年生活在江南水乡泽国,耳渲目染江南文化,深受江南文化熏陶,对江南文化和人才怀有特殊情感。
为适应南北宗教文化和巩固统一的需要,杨广改变了杨坚歧视南方宗教的政策。
在江都设立了尊重佛、道的四教场。
炀帝又“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
”完成了南北经学的统一。
隋炀帝对于南北文化交流的意义,是全方位体现出来的。
大业二年(606)“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
”确立了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知识人才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科举制不拘门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世袭制,形成了封建社会公平的竞争机制。
破格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人才的控制和挖掘,从而造就出人才济济、学风浓郁的局面。
隋炀帝复痒序,兴南学,开科举,促成了江南人才群体形成,唐宋“南方名人参政执政增多的趋势”。
唐代江南人才在文坛、政坛几近占半。
这些规模庞大的江南人士群体的形成,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其中有杨广政策的推动而产生的重大历史功效。
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凿了从洛阳直达江都、余杭的大运河。
使洛阳、江都、余杭连为一体,有力的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量,隋炀帝南下江都,统治中心南迁。
“大力提携江南人士,对江南的文化表示出极大的尊崇和宽容。
”不仅宣告了关陇士族本位狭隘高压政策破产,也适应了经济、文化、人才重心南移的趋势,人才的南移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交融。
杨广因江都发迹,江都也因杨广而著名。
佳丽如织、美女如云的扬州更是墨客文人心中向往之圣地,江南水乡柔情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心。
杨广作《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泛龙舟》、《东宫春》、《江都夏》,从春燕、桃花、杨柳、花红水绿、黄梅细雨等字里行间渗透出了江南水乡的柔媚灵秀特色,引领了后世江南柔情文化之潮头。
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运河沿岸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江南四大都市的繁荣。
特别是扬州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炀帝特别垂青。
他在扬州居住十余年,因扬州而发迹。
登上帝位以后杨广又三下江都,将扬州提到与京兆府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其成为与长安、洛阳齐名的大都市,博得了“扬一益二”的美名。
扬州成为运河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促进了江淮人才群体的形成。
炀帝为晋王时,倡导学术,在江都晋王府置学士百余人,从事修撰文物和典籍的活动,初步确立了扬州为江南人才凝聚中心的独特地位。
吸引了大量江南人士效力于杨广周围。
隋炀帝即位后江都晋王府的学者都入朝参政,以江都为主体的江南人才群体组成了炀帝政权的高层政治中心,入虞世基、裴蕴等均参与“军国大权”,成为高层核心决策人物。
江南人士成为炀帝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
江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文人骚客,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仅唐就有众多著名诗人前来为扬州吟唱挥毫,留下了千古名句佳句,活跃了江南的文坛词坛,充分展示了江南的凝聚力,为扬州写诗的大诗人有李白、王昌龄、高适、韦应物、王建、白居易、刘长卿、杜牧、李益等,他们颂赞扬州,歌颂江南风光,更进一步促进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人才群体的茁壮成长,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