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Ø
Ø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 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
Ø
Ø义利合一,义以为上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





“内圣”与“外王”相对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内圣”即对内修身养性,培养圣人的才德 。 “外王”即对外实行王道(齐家、治国、平 天下) 儒家如何实现“内圣”呢?
• 三是“处众人之所恶”,居于众人所厌恶、 不愿处的卑下地方。 • 水有这三大特征,“故几于道”。
• 人做到这三点,也就合于“自然无为”了。
• 具体讲,水有“七德”:
• 居善地。水处于低下的地位。为人处世时, 要处下、谦退、安于卑下。 • 心善渊。水渊深清明。人的心境要象水一样, 容纳百川。
• 与善仁。水施于万物而无私心。
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 章》 八
• • • • •
最善的人,具有水一样的德性。 水的德性是什么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概括讲,水有三种德性: 一是“利万物”,滋养万物。人就是要尽其 所能,为人群为社会服务。
• 二是“不争”,顺应自然而不与万物相争。 人要像水一样,淡泊功利,不与人争名夺利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人也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也。 ——《礼记〃礼运》

《周易》: Ø 参赞天地之化育
Ø
Ø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价值观类型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 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1)有待的逍遥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 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 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有所待,所以幸福是相对的。




(2)无待的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无待,不依赖任何条件。 “乘天地之正”,即与道合一,体悟道, 所以无所凭恃。
三、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
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à i,咽喉闭塞)言若哇。其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无己精神
庄子人生哲学是要人们按本性生活,消除 名利欲望,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即从精 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 我对立,忘记社会和自我。 老庄人生哲学中的反等级、宗法、专制思 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 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深层 结构的一部分。
• 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助长万物而不求回报。
• 言善信。水照临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 毫无虚构。 • 人与人交往,所言出自至诚,重诚信,重承 诺,不虚伪。
• 正善治。正即政、管理。水滋养万物,清除 污垢。管理者为政要象水那样公平。 • 事善能。水能方能圆。人要象水那样灵活四 通,通权达变,有极强的创新、应变能力。 • 动善时。时,时势。水的动静,能顺应时势 。 • 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行为能与时推移, 相机而行。



《史记〃庄子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 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 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 快吾志焉。” 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 刚直不阿之士无数次效仿。


《庄子· 天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 能害之!” 后世士大夫在志得意满时,无不以治国平 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而在心灰意冷之 日,又可以顺理成章地皈依老庄,隐入山 林。仕途上的进退自如,正体现了儒道互 补的思想。




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 “仁、智”双重品格的追求,体现了儒学人 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第二節 道家自然無為的價值取向
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Ø
Ø
Ø
Ø Ø
儒家重義,但不輕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篇》
Ø
Ø
Ø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 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 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 矣。
——(《荀子·荣辱》
Ø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Ø ——《论语·宪问篇》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 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 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 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价值意识。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 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价值取向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看 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 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 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 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 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 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 生追求。
•追求仁义的儒家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价值观
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 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 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 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 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 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 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 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 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而》) 孟子:“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与儒家汲汲于仁义,奔命于修齐治平的 “游方之内者”不同,道家是视功名如粪 土,视帝王如糠秕的“游方之外者”。 人们通常称儒家为“入世”,称道家为 “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 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 立了“出世”的楷模。

庄子将老子的“出世”做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 之若命,德之至也。 这在中国几乎成了超时空、超阶级的自我 解脱的精神法宝。
三、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义与利是一对矛盾,是否 可以统一?

• •
什么是“義”?
《中庸》:義者,宜也。 《释名》:義,宜也。裁制 事物,使各宜也。
Ø
Ø
孔子重“义” 《论语》中24次提到“义”,仅次于“仁” 和“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篇》)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

Ø 道家的“四大” Ø 道,天,地,人

“道”是宇宙的本源, 是一种自然规律。 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 于天;天要效法道,以 道为其运行的依归;而 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 性就是自然。






老庄把“道”看作流贯宇宙、 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 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 运行,因此是“无为”。 自然无为,便是“德”。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这是永恒的的法则。
• 在“道”的基础上,老子天人关系的核心是 “自然无为”。 • “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人的活动 必须顺应自然,不能逆自然而行,无知妄为 。 • 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无为”的 本义。 • 自然无为,是积极遵循自然规律的“善为” 。这种“善为”,老子称作“为无为”。
相关主题